青岛 | 十年蝶变 青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雏形

2022-11-02 10:06:57 来源:教育之星

青岛港一片繁忙景象。(资料图片)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资料图片)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过去十年,青岛加快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国际化空港、现代化海港为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


(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明杰表示,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为总目标,计划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初步建成开放互联、便捷顺畅、智慧创新、绿色生态、安全可靠、治理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树立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标杆。

所有乡镇半小时上高速

公路是衔接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发挥综合交通网络整体效率的主要支撑,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十年,青岛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不断取得新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3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69.2公里,位居全省第1位,副省级城市第4位;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2236公里,位居全省第1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形成了“三纵四横五连”的高速路网格局,实现了“主城区与区(市)间实现高速公路直达,所有乡镇半小时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目标。

十年来,青岛国省干线公路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升,国道比重大幅提高,在国家公路网中的功能地位大幅提升。全市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养护5260公里,完成5319个行政村的通户道路硬化,形成了畅通便捷、安全优质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四好农村路”建设全省领先。

从铁路末端到沿海枢纽

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骨架。十年来,青岛市围绕打造国家沿海重要铁路枢纽城市的目标,形成北接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东接烟台威海的放射型路网格局,高铁建设从无到有、从线到网,成为区域重要的铁路枢纽。

十年之间,济青高铁、青荣城际铁路、潍莱高铁3条高铁建成通车,青岛市的高铁通车里程达228公里,其中潍莱高铁通车,结束了平度不通高铁的历史,青岛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

铁路网络的日趋完善和加密,提高了青岛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目前,青岛铁路出发3小时内到北京,1小时24分钟到济南。同时,正在全力推进潍烟铁路、莱荣铁路等2条在建铁路建设、2条年内拟开工铁路,同时加快推进胶东半岛铁路公交化等工作。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港因城生,城以港兴,港口是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年来,青岛持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海运网络通达全球,“一湾两翼”港口布局加速构建。截至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生产性泊位达到12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9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97个,年设计通过能力3.82亿吨。

2021年,青岛市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居全国第4位、全球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71万标准箱,居全国第5位、全球第6位。如今的青岛港,已建成投产世界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无人码头,拥有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和国际一流的邮轮客运中心,可停靠世界最大2.4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船、世界最大22.5万吨级的邮轮。拥有沿黄流域散粮接卸能力最大的码头、全国最大“矿石超市”,是全球服务货类最为齐全的港口之一。

航线网络也日益完善,目前青岛港航线总数超过210条,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航线网络,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

在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攀升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通航效率,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青岛引航站始终注重创新引领,先后推出了“套泊热接”、“主航道深水航槽直靠”、“低能见度集装箱班轮通航”、“15万吨级油轮全潮时靠泊”、“推进一海里 服务到船边”等一系列引航服务创新模式和创新举措,使船舶的通航效率与码头装卸效率高效匹配,既为码头节约了靠泊时间,提高了泊位利用率,也为港口企业和航运公司提升了经济效益。

近年来,青岛引航站年均引航保持在2万余艘次,引航总量位列全国引航机构第五位。尤其是在集装箱班轮效率提升方面,可实现能见度500米条件下船舶正常通行,超过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宁波等引航机构水平(均为1000米);吃水超过15米的重载集装箱船舶,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靠离。下一步,青岛引航站将继续全力推进“青岛引航 航引世界”引航品牌建设,为青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贡献引航力量。

省内首座4F级机场一夜转场

过去十年,青岛民航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启动建设并投入使用,更是让青岛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方面“如虎添翼”。

随着青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枢纽地位的不断提升,青岛机场的航空旅客吞吐量增势迅猛。胶东国际机场也在这期间加快建设。

2021年8月12日,山东省内首座4F级机场——胶东国际机场顺利实现“一夜转场、一次成功”目标。当年,胶东国际机场完成航班起降13.8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60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76万吨,这座定位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机场,开始陆续发挥其巨大作用。

截至2022年7月,胶东国际机场共开通民航航线154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16条,通航城市110座,青岛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畅通。

公交、地铁衔接日益紧密

十年来,青岛市的公共交通也产生了质的飞越。地铁从无到有,成为国内近10年来地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青岛市已开通运营线路6条,线网运营长度284公里,位居全国城市第10位、北方第2位。2022年上半年日均客运量超70万人次,7月份以来日均客运量超100万人次,单日客运量最高超120万人次。省内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建成投用,全长8.77公里,2022年上半年客运量54万人次,日均客运量3000人次。

10年间,青岛市的常规公交运营线路增至928条,常规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增至20332公里,常规公交运营车辆增至10478辆。其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增至9800辆。常规公交年客运量由2012年的10.8亿人次增至2019年的11.6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由2012年的302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322万人次。

同时,青岛市区的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全市行政村客车(公交)通达率100%,位居全省首位、国内同类城市前列。2020年9月,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建设,地铁线网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各线网之间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青岛市初步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特色公交为亮点的公交发展服务体系。

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2018年,青岛市被国家赋予“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定位,并于2019年、2020年分别获批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唯一“三型”国家物流枢纽叠加建设城市。

最近几年,青岛市发挥海铁联运和中欧班列联动优势,发展面向黄河流域的“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构筑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2022年上半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37.6亿元,全年预计超过1400亿元,物流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来源:半岛都市报)

责编:宗成琳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