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美食何处寻

2022-11-05 16:02:19 来源:教育在线

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富春秋味数江鲜

孙婕妤

▲ 鲈鱼 罗丹 摄

父亲讲究“食岁”,知秋食秋,因而一早喊我起床,去富春江边的鱼市看看。

水雾薄薄地荡漾在江中。远处的渔船像悬在江心的孤岛,泊岸的渔船则连绵成鱼市。渔民拖着网从船舱中出来,网里的鱼鼓着腮帮子大口呼气,生怕买家不知道它的鲜活。渔民利落地将网一握一提,再往灌着江水的桶里一扔,桶中便挤满了生机勃勃的江鲜。

我的家乡浙江杭州富阳,古称富春,是黄公望晚年隐居的地方,他以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为蓝本,画就了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从古至今,富阳就卧在这幅画中,山幽水静,树阔云闲,连太阳都是淡橘色的,跃起和落下都很温柔。

这种温柔从景色蔓延到人文。代表渔家文化的木渔船舴艋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淘汰,反而被呵护在这方悠然的水土中。一到傍晚,它们便在落日的余晖中晃晃悠悠,从古晃到今,从眼晃到心,换来无数鱼鹰号子温柔的吟唱,也换来清晨繁茂的江岸鱼市。

或许是自小就尝遍富春江的鱼鲜,父亲走近鱼桶蹲下去选鱼的一刹那,脑海中已经将江鲜的美味重绘了数遍。我凑近鱼桶看父亲挑的是什么,却见船夫伸手抓起一条活蹦乱跳的白鲈鱼在父亲眼前晃,让人不由想起陆游《渔浦》中写的“渔翁持鱼扣舷卖”。

秋天正是吃鲈鱼的好季节,船夫在父亲眼前晃的白鲈鱼,恰好命中父亲“食岁”的心理。更何况那白鲈鱼像一把带有斑点的银梭,欢快地在船夫的手上摇头摆尾,叫人欲罢不能。父亲毫不犹豫,立即买下它,回家清蒸。

锅中水沸如潮,鲈鱼入锅便起清香。鱼肉是慢慢凝透的,熟了便鼓鼓囊囊地挨在一起,像叠在一块儿的栀子花花瓣。夹一片放在口中,没有细刺,嫩得用齿一碰就碎。等鱼肉跌进舌掌,鱼鲜便漫散开去,在味蕾间来来回回地荡秋千。若是被这清扬的滋味晃荡得受不了,轻啜一口鱼汤,铺天盖地的鲜味便奔腾入口,如潮如浪,如风波中疾驰的一叶舴艋舟。

相传宋代范仲淹品富春江的鲈鱼,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如今在富春江品鲈鱼,鲈鱼依旧鲜美,江中依旧一叶扁舟。

富阳总能保持这些风貌。东汉严子陵在此垂钓,慕名而来的人赞“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黄公望在此作《富春山居图》,横笔抹画的沙洲,引来游人无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畅游画中。

我和父亲更愿意在餐桌上遨游《富春山居图》。畅想着把这清泉流水、滚滚江波倾倒在炉中,与富春江的鱼共煨该是如何美味,也想着将画笔下的迷离山色一一拆开,每一抹滋味各异:这笔清雅的竖描,是笋的鲜嫩可口;那笔可爱的点画,是菇的香润滋补。如此尝遍富春山水,只觉连绵不绝的岂止是美景,更有悠悠炊烟……

去岁秋,我与父亲在桂花树下吃蟹。蟹是自己抓来的,捕蟹的工具是依“样”画来的“葫芦”:《搜神后记》第七卷中有记载,刘宋元嘉初,有个姓王的富阳人利用蟹洄游的习惯,发明了诱蟹的蟹簖。我和父亲做了一个,守在江边一整晚,竟然捉到几只。

富春蟹的做法也极简单,以清蒸为主,除了盐、姜、蒜,只放少许家酿的白酒去腥,按照蟹的大小蒸上二三十分钟,即可出锅。

蟹的鲜香极其“霸道”,才起锅,便盖住了满院的桂花香。我比较心急,一口咬下去,蟹肉如爆竹般喷壳而出,鲜浓无比。父亲是老饕,慢条斯理地拿起竹筷,对螃蟹进行分解。薄壳里的肉最多,要顺着纹理一块一块挖出来攒着一起吃。螃蟹钳子也是美味的藏身处,先掰开两个尖牙,然后顺着蟹钳的最薄处咬一口,剥开碎壳,里面便是珍珠般的蟹肉,将醋略倒一点进去或者将肉夹出来蘸醋,鲜味不损分毫。

吃蟹难免饮酒。富阳虽然地处江南,却不乏烈酒。第一次喝,往往会被富阳场口土烧酒清白无辜的样子所骗。它入酒杯时,波澜不惊。仰头一口闷,顿时如云堕江心。入口时土烧酒还“惺惺作态”,以柔婉醇厚的模样润齿抚舌,进入食道后立刻变了一个模样,以燎原之势烧得我满脸通红,甚至眼泪也烧出眼眶。父亲在边上看着我笑,老练地端起玻璃小酒杯轻啜一口,任由那烈酒在口中徘徊逗留,一时如香浪翻涌,一时又如绵云游走。

记得还有些别的菜,吸纳了秋之精华,在餐桌上喷燃它们的鲜香。雪里蕻鞭笋汤,只需盐和水,就鲜得彻底。白切羊肉,薄如蝉翼,色泽温润,肉纹清晰。秘制深色的酱料,只需轻轻一触,便在羊肉的纹理中四散开来,激起一股清甜的肉香。龙门面筋,以面皮包裹笋干,炸后像一个个褐色的小月球,皮焦里嫩,以嚼劲、酥脆闻名……

顺应天时,施法自然。父亲说,明年他要带我去山林里找富阳的秋,再寻古今共享的美味。

2

纸上的梅林

党云峰 文/图

▲ 《红楼梦》 《金瓶梅》 《醒世姻缘传》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的景象宋代诗人苏轼用“芦菔生儿芥有孙”来表达,到了现代,丰子恺还根据这句诗绘画一幅。人们在秋天收获的除了时令美食,还有秋膘。

秋天吃螃蟹的名场面出现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做法也不一样。在《金瓶梅》第六十一回提到了酿螃蟹,只见“四十个大螃蟹,都是剔剥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煠、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金瓶梅》没提是不是把四十个酿螃蟹一块拿上来,《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倒是在螃蟹宴上说:“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

秋天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红楼梦》第一回就写了中秋佳节,贾雨村吟诗一首:“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脂砚斋在甲戌本眉批中点评这首诗时写道:“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红楼梦》中的中秋描写,尤其是第三十八回写的螃蟹宴、菊花诗、螃蟹咏都令人向往。薛宝钗写的诗句“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正是吃螃蟹时的注意事项。虽然到了第七十五回的中秋,贾母感叹“如今比不得在先的时光了”,之后她还是尝了下让人向往的鸡髓笋。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姨妈在王熙凤把蟹肉给她时说:“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食味虽全,而失之太淡。”或许老饕都有自剥自食的乐趣,但这个巧合也算是推定袁枚是《红楼梦》作者的一个证据吧。

秋天是打枣的季节,老老少少都喜欢。《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作家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第三十一章写了双水村最盛大的节日——农历八月十四打红枣,但只许吃、不准拿,田福高就因吃撑而呕吐了。

秋天总是伴着糖炒栗子的香气。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小羊圈》中写道:“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北平的秋天是飘着栗香的,“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梁秋实在《雅舍小品·馋》中也写道:“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炰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当然,作家古龙在小说《陆小凤传奇》开篇提到的熊姥姥的糖炒栗子则是另一种味道。试问又香又热的糖炒栗子才十文钱一斤,你敢吃吗?吃栗子的张放的下场就是个例子。熊姥姥的糖炒栗子应该给不少读者留下了心理阴影。

当下各地正在收获玉米,在战争年代玉米芯也是美味。作家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第二十三章提到,有人连同苞谷棒子的嫩芯一起搁石碾上碾碎下锅,村巷里每到饭时就弥漫起一缕嫩苞谷浆汁甜丝丝的气息。美食还有激励人的作用。《白鹿原》第二十二章写道,姜政委给士兵鼓劲打气的时候说:“同志们,再走五六十里路就进城咧!老孙家羊肉泡馍,老白家饺子馆,西安饭庄葫芦鸡尽饱咥啦……”

袁枚认为有先时而见好者,有后时而见好者,“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馐矣”。公认的美食自带诱惑,清代西周生在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就提到了高邮鸭蛋、金华火腿、湖广糟鱼、宁波淡菜、天津螃蟹等美味。这些菜名就如同纸上的梅林,不但不能望梅止渴,反而越发地让人感到饿了。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行十万八千里,桌子上摆的一直是东方风味的佳肴,毕竟走得再远,仍然有一个东方的胃在。

3

朥饼飘香

黄剑丰

▲ 烰制完成的朥饼 曾 桓 摄

每当中秋佳节到来,广州的月饼市场就会旺盛起来。在我的故乡潮汕,每到此时,正是烰朥饼的时候,家家户户洋溢着阵阵的朥饼油香。老一辈的潮汕人都是将月饼叫做朥饼。烰,是潮汕口语,用热油炸的意思;朥,是猪油。“烰朥饼”意思是用热猪油炸成的一种饼。这种饼分为饼皮和饼馅两部分,饼皮是用猪油、面粉、糖混合和成,馅是用绿豆沙、白糖、猪油拌成。

记忆里,每到中秋来临之前的半个月,妈妈会将家里的炊具拿到村前清澈可人的榕江干渠去洗刷。洗完炊具,妈妈会将脱去皮壳的绿豆蒸煮熟透,拌上白糖和猪油,然后捣烂成绿豆泥,它就是朥饼的馅。准备好馅之后,又开始和面,和好的面用一个酒瓶碾成薄面皮,专门用来做朥饼皮。饼皮包住绿豆馅,团成圆球状,压扁,成为饼状,然后下热油锅油炸(烰朥饼所用的油一定要用猪油,否则炸不出朥饼的香气),及到饼皮略变赤色再捞出,此时朥饼就烰好了。

朥饼烰好之后,首先是用来供拜神明与祭奠祖先,然后要匀出一部分,等到八月中秋晚上用来拜月娘。拜完月娘,这个中秋节才算过完。此时,我们也才可以敞开肚皮大吃朥饼。饼皮经过油炸之后略脆,饼馅甜爽,再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工夫茶,甜而不腻,好吃极了。当然,朥饼是一口气吃不完的,中秋节过完之后,就要走亲戚了,最好的手信就是朥饼。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烰朥饼,于是象征性地收了四个朥饼,合着“成双成对”或者“四四(世世、事事)好”的含义,然后,来而不往非礼也,再回给你四个朥饼。一来二去,走完亲戚,朥饼数量依然,然而亲戚感情会更加亲密了。

在我走出潮汕地区之前,烰朥饼、拜月娘、走亲戚的习俗一直在潮汕地区延续,这个习俗包含了潮汕人的生活习惯、民间信仰以及宗族亲情的维系,是潮汕人节俗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世世代代流传。

妈妈说,潮汕人不管遭遇到什么生活的困苦,祖先传下来的文化传统一般不会改变。在妈妈还未出阁的时候,有一年中秋,潮汕地区发大水,洪水淹没了田地、庄稼,接着又把房子淹了大半。为了烰朥饼,当时外公外婆跟舅舅们干脆把油锅搬到屋顶,而屋顶之下就是滔滔的洪水,洪水淹没了家园,但是中秋要过,朥饼依然要烰。我小时候,妈妈平静地带着微笑给我讲这个故事,语气之中不悲也不喜,相反,在那物质缺乏的年代,妈妈却为当时能够吃上朥饼而感恩。我一直也在感悟妈妈经历的这件小事,洪水淹没家园的恐惧被烰朥饼的油香所掩盖,回想起来别有一番诗意。

来到广州之后,发现广州人中秋节不用烰朥饼,都是直接到商店购买月饼,这固然省了很多事,但是也少了很多有趣的过程。每年中秋,我都会跟家乡的亲友通电话,得知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潮汕地区现在也已经很少有人做朥饼了,人们为了方便省事,都是直接购买外面来的月饼,年青一代也逐渐用月饼来称呼朥饼。

中秋前夕,朋友从潮汕来广州,给我带来潮州意溪的朥饼。同是朥饼,意溪朥饼是烘烤的,与烰油的朥饼略有不同。这真的让我欣喜,想不到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还有人愿意遵古法制作这种传统工艺的朥饼。

造物有情。从面粉到馅料再到朥饼成形乃至最后的出炉,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人工的揉、搓、拌、捏、碾、压,人工赋予食材一定的温度与力度,做出来的朥饼松脆而甜润,极具尘世的温情。用小刀将朥饼剖成小块,饼皮瓣瓣如莲花裂开,放入口中,饼皮与饼馅入口即化,吞咽下去,喉底留下一片清甜。此刻,来一杯香浓的凤凰单枞,顿觉齿颊留香,真乃人生快事。

意溪朥饼的好食,全在手工制作的调控,以使饼皮与饼馅疏松。这与市面所卖的月饼有所不同。现在市面用机器制作的月饼坚硬得像砖块,几乎可以用来砸人,而且为了保质期的延长,调入了添加剂与保鲜剂。每次拆开铁盒月饼密封的薄膜袋,想起这些月饼已经是几个月前就做好的,顿时大失胃口。我想,作为食物还是应该有其温柔的一面比较好。

月饼存放在铁盒里,但是传统手工的朥饼易碎,旧时为了存储,一般都是用陶钵来装。意溪的朥饼一直保持用陶钵存放的传统。朥饼放到陶钵,饼与钵共呼吸,慢慢地降熄朥饼的火气。这种手工的朥饼,仿佛一个鲜活的个体,不用保鲜剂与添加剂,利用物理的方法依然可以存放一段时间。朥饼的这种疏松,是其优点,但是在现代物流时代却成为一个缺点,不耐长途颠簸的快递。

年年中秋,岁岁朥饼飘香。每到中秋,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去家家户户烰朥饼的热闹场景,仿佛闻到一阵阵的油香味,那是最有人间烟火气息的一幕。

4

把饼问青天

罗云川 文/图

▲ 火腿月饼

中秋节,月饼好吃诗难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使得古往今来多少中秋诗词失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根据不同人物的脾气秉性量身定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可是逢着中秋节,也有力穷的时候。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贾宝玉、贾环、贾兰的“命题作文”是缺失的,以至于庚辰本脂砚斋有批语写道:“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这也成为永久的遗憾了,正应了那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诗难写,不过中秋的月饼委实好吃。度娘告诉我,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月饼由来历史悠久。现存文献中,“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融合,发展出广式、苏式、滇式等传统月饼。如今,非传统月饼或曰新式月饼层出不穷,如法式月饼、冰皮月饼、冰淇淋月饼等,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据说浙江杭州有一种榨菜月饼,这还不算什么,网传的韭菜月饼、螺蛳粉月饼、方便面月饼等,才是月饼界的“奇葩”。而“尖叫月饼”,也就是尖椒炒月饼,可与橙子炖排骨、炒西瓜、哈密瓜炒苦瓜等黑暗料理一起荣获高校食堂菜系“杰出贡献奖”。

作为一个在云南出生长大的人,我对滇式月饼情有独钟。和其他地方一样,现在非传统月饼也在红土高原大行其道,野生菌月饼、榴莲月饼、普洱菊花月饼等等,不一而足。且慢,怎么没有提到鲜花月饼?我原来也以为鲜花月饼属于近些年新创的产品,没想到其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清代,据说因其特色风味还成了宫廷御点。我恍然记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的月饼当中有玫瑰月饼,那便是鲜花月饼的一种吧。

我对新式月饼不排斥,但记忆深刻的还是老味道的传统月饼。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常见的有白糖、洗沙、麻仁等月饼,都是散装的,用纸包着,纸上的图案多是云朵月亮、山水楼台,似乎不同品类的月饼是用不同颜色的图案区分的,有的包装纸浸满月饼的油。其中,“洗沙”一词引发我无限遐想,我总把它和“金沙江”联系在一起,自动脑补出一幅劳动人民在金沙江边淘洗“金沙”、筛沙子的画面。关于洗沙月饼,我对“名”的兴趣远胜于“实”。其“实”并无特别之处,不过红豆沙而已。

滇式月饼当中,火腿月饼是我心中永远的神。小时候在云南过中秋节,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吃到火腿月饼。现在在北京过中秋节,“小确幸”的事莫过于收到亲人从云南快递过来的火腿月饼。抗战时期曾在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的汪曾祺,对云南美食念念不忘,后来写道:“昆明火腿月饼甚佳。今年中秋,北京运到一批,买来一尝,滋味犹似当年。”而对于我来说,“滋味犹似当年”倒还在其次,火腿月饼寄托着更多的,是乡愁,是亲情。算起来,自从上大学离开昆明,已有30多年未能和父母兄妹弟中秋团圆,春节相聚也愈发稀少。加之数年前父亲离世,天人永隔,更成憾事。

一般认为,火腿月饼的前身是云腿包子。据传,云腿包子和偏安云南的南明永历帝有渊源。这当然是古人的套路,让某种食物和帝王将相攀上关系,借此抬高身价。对此不必当真。

清咸丰年间,擅长白案和糕点手艺的胡善、胡增贵父子从京城来到昆明,后开设合香楼,成为昆明史上第一家糕点铺。胡氏父子对云腿包子的配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改良,由蒸制改为烘焙,创制出以火腿为主馅的新点心。一个重约四两(相当于140克左右),四个包成一包,重量刚好在一斤左右(旧时老秤十六两为一斤),该点心因此得名“四两饦”(也写作“四两坨”“四两砣”)。

再后来,与合香楼有姻亲关系的店铺吉庆祥在“四两饦”的基础上推出了硬壳云腿月饼,其制作方法是将云南火腿洗净去骨,切成大块蒸熟,再切成细碎的肉丁,以蜂蜜、白糖等拌匀作为馅心,包入用猪油、糖粉、蜂蜜和成的面皮中,用中火烤熟即成。这种月饼表面呈金黄色或棕红色,多层酥皮裹着馅心,香味扑鼻,甜中带咸。汪曾祺在《肉食者不鄙》中写道:“……华山南路吉庆祥的火腿月饼,全国第一……吉庆祥还在,而且有了分号,所制四两砣不减当年。”

在这个“万物皆可+”的时代,月饼厂家也不甘落后,勇立潮头,开发出各加鸡枞菌、干巴菌、牛肝菌等野生菌的火腿月饼,以及蛋黄火腿月饼、鲜花火腿月饼等多种口味。不过我最爱吃的还是传统的火腿月饼。以前,“嘴刁”的妹妹告诉我,快递来的火腿月饼,冷藏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用微波炉打20秒最佳。不过我还是喜欢不加热直接吃。吃时如能佐以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对思乡病疗效更好。只是,不要纠结于歌中“低绮户”的“绮”字到底怎样发音,一切就好。

2022年11月5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金秋美食何处寻》

↓ ↓ ↓ ↓ ↓ ↓ ↓ ↓ ↓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