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米扬花之三(版画) 78×86厘米 康宁
具有民族性的木刻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而当代木刻随着时代的变迁又有了更多创造性转换。近日,四川美术学院文脉研究系列展之“康宁:自在之地”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康宁的版画、连环画手稿、中国画手稿等约500件,梳理并呈现其近40年的创作历程。
(相关资料图)
素有“中国当代木刻一把好刀”之誉的康宁,创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特征,且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发展轨迹清晰。
1950年,康宁出生于四川江安。1982年,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康宁接触绘画艺术其实很早,最初也并非是版画。“早期我都是自学,如中国画、连环画、宣传画,以及油画、雕塑等都有涉猎。”康宁说,但在川美接触到专业的版画学习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版画,更确切地说是没有离开木刻版画。
艺术来源于生活。康宁亦有好多创作作品的灵感来自生活。他的《泉》《生命树》《苞米扬花》堪称版画中的“田园交响曲”。其中,《苞米扬花》的画面中,粗壮的柱秆、宽阔的长叶几乎布满所有的空间,剑一般的阳光穿插进来,相互交错又相互辉映。苞米的雌蕊顶着细嫩苞丝,静静地充满柔情地等待着雄性花粉的降临。而底下的根须耐不住寂寞,如龙爪一般从柱秆上伸出、向下,仿佛要抓起土地。泥土是那样厚重、潮湿、芬芳,而又热气腾腾。在创作时,康宁从物象边缘线的处理和画面的空间关系入手,尝试打破固有色和光源的限定,强化艺术家的主观处理,实现了黑与白的自由转化。康宁说:“《苞米扬花》系列创作是对乡土的怀旧,更是一次艺术语言的实验,彰显的是生命的张力。”由此,在创作中,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刀法的组织,不再以客观物象的单向模拟为目的,而是要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符号化语言。
康宁提倡写意木刻,追求木刻创作中写意精神的呈现。他认为,创作过程中,即兴的、偶发的、意外的,或是将错就错的“瞒天过海”,都有可能成为作品的闪光点。艺术不需要亦步亦趋地还原,艺术追求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
一块弯曲成弧形的梨木板在工作室放了很久,他一直没想好怎么用它。直到有一天,它的外形突然触发了他的某一根神经,让他眼前一亮:一条小船!于是他在“船”上刻了各色各样的一群人,各自欢喜,又同舟共济,这就是《独木之舟》的由来。康宁说:“主动寻求材料自身形式语言与其表达内容的最大对应,找到二者之间的默契,常常会让人心潮澎湃,充满创作的动力。”
最简单的黑与白,给了艺术家们无限的想象与近乎疯狂的大胆构造,在整体艺术构思下,康宁用两种最简单的颜色构造出了最丰富的内涵。他从创作开始,强化黑白效果,中间色为黑白服务,很注重中间色调,强调点、线、面和黑、白、灰的组合和运用。数年后,《春光》《母亲》《新松》《白马系列》等优秀之作,再次重申了康宁在版画上的追求,主攻灰调,偏重线刻。
2000年以后,他创作了“天马行空”系列作品,直接以原木原版的方式呈现。媒介是当代艺术家关注的重要因素,传统版画的媒介由于版画印制的间接性而被遮蔽。因此,他关注木刻的介质“木”的存在,并努力将它置于语言表达之中,成为版画语言的一部分。将木材天然的形状、孔洞、节疤、树皮等材质之美与刀法之美相互融合,呈现出自己的创作心路、审美观念及精神世界,观者可以从中窥见创作的过程,从而走进创作者的内心。康宁强调,自己其实更多地是纯粹将版画视为自己的创作手段。“我觉得就像是一名战士上战场时选择了一种兵器一样。”康宁说,版画就是自己选择握在手里的那件兵器。“我想用它去划开艺术世界的切口。”康宁说。
展厅中的《自在之地》系列无疑是最吸睛的。该作品以18块原木板排列组合而成,刻画了茂密森林中各类树木花草竞相生长的繁盛场景,充满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量。
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最大限度地自在表达,这一限度取决于创作者对艺术规律本身的认知与把握。他说:《自在之地》系列是我今年历时半年完成的木刻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尺寸最大的一件作品。”谈到创作,康宁在一刀一刀地刻、铲、切、削、挑、剜等过程中,也曾多次追问自己:以如此原始的方式、笨拙的手法来创作这样一幅图景,有价值吗?这件作品与机械复制或者电脑生成的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尽管如此,他依然相信创作中的情感、观念、思想是可以汇集与转化到一刀一铲的刻痕之中的,而创作中自如挥洒、从容运刀的快意,更是无可替代的。一刀一痕化作个性化的符号语言,就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组成段落、篇章,最终构建起一部视觉的“交响乐”。
近10年来,康宁除了在探索黑白木刻的语言上颇有成就,在教学创新上亦有独特的思考。他是四川美术学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专门设立的“康宁木刻工作室”的负责人。工作室主要致力于黑白木刻的传承与发展,侧重当代木刻版画艺术语言研究。康宁认为:“就艺术本身而言是无法传授的,导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只是将自身的经历、绘画理念、技巧方式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以整体个案的方式呈现。”他以自身创作的全过程来引领教学实践,学生在工作室里能亲身经历、亲眼目睹那些尺幅巨大、刀法精湛的版画是如何从现实生活转换为艺术思考,如何提炼变形,从草图一步一步地成为木刻作品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课徒法和现代木刻艺术教学的有机结合,为黑白木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康宁以自然景物和人物为主要表现题材的这批木刻版画,有着黑白照片曝光的色调和视觉冲击力,素描稿细如牛毛的笔触与铿锵有力的刀刻之痕,令人很难想象如此精准的造型能力,如此庞大的绘画与雕刻体量,如此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七十高龄的背后有多少热情且寂寞的耕耘呢?
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策展人何桂彦看来,康宁的这批木刻有着创新性突破。“艺术家的了不起就在于,大家都以为某种艺术形式已经面临一堵墙的时候,他能够穿透这堵墙,让大家豁然开朗。”何桂彦认为,康宁将版画的传统媒介“木板”作了画和刻的结合,借助材质本身完成了所有的诉求传达。其能够冲出围墙,更关键在于“以刀为笔,意写精微”,艺术家以写意的精神和状态,完成了精微的塑造,这是康宁木刻版画的精妙所在。正如康宁所说:“艺术最终呈现的,不单是作品本身,更是作品背后的人,是人的创造力,是人的精神。”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