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
教学目标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与学法: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卡通动物导入新课;第二部分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不同的习题和方法,使学生对解决这类习题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欣赏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第六部分是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串珠活动,先串绿色,再串黄、蓝、红色的珠子,并按顺序又出示了一组,让学生猜接下来我会串什么颜色?其实这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我是按一定的顺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来要串的颜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找规律。使学生先初步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利用串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出示了2组后,学生脑海中已经建立了有规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学生都能猜对,进一步感知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从而把这样的感知运用于例题图中,让学生找出规律。]
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些什么,初步感受彩灯、彩旗、盆花这些物体,观察这些物体的摆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对这些物体的观察中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正因为这些物体摆放整齐有规律,才会这么赏心悦目,使学生体会数学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在这里,我原先让只学生说一说他们摆放的规律是什么,但我觉得应该在课件中演示出来这样的规律,于是我加上了一些圈来表示,达成统一的认识。]
2、自主探究,理解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出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画出是蓝花。这些方法都能解答这一题。但重点我讨论了学生提出的计算的方法。用19÷3=6(组)……1(盆)。根据这个算式,先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19、3、6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学生很清晰地进行了表达: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蓝花、一盆黄花、一盆红花为一组,共分成了6组还多一盆。我紧着提问,根据这个算式你又是怎样判断出是蓝花呢,把学生的重心引到余数上。体会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组的第1盆,因为每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利用课件用圈表示出这19盆花,每3盆为一组,分成了6组,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创新意识。通过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3、独立尝试,选择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探索解决彩灯的第1个问题。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还是用了画图的方法,有的用了计算的方法,随即我提问,为什么不用推想的办法呢?从而让学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适用于两个物体为一组的规律排列。于是排除了都用推想这个办法的简便性。接着问学生那第2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呢?这回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用画图的办法非常麻烦,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用计算的方法上来,体会到计算的简便。其中求第23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算式中没有余数,这里就要让学生重点理解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了什么,让学生总体地了解有余数时及没有余数时的判断方法。[在这里,本来课件中显示出来的是用不同颜色的圈代替彩灯体现它的规律,现在我觉得直接在这个图上表示出来更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小题着重是让学生判断体会出用算式计算的简便。接着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算式计算彩旗的题目,让学生做完后观察这几个算式,发现得数的规律,当得数是几时就是每组中第几面旗的颜色。在这里我也觉得在彩旗的图上用圈把它呈现的规律体现出来比较明显。因为这里我发现有少数学生还是以为这是两面旗为一组的,这样比较清晰。
接下来我通过三题的排列规律出示定义: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课中,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在碰到这样的规律时可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体会它的美及在生活中运用,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兴趣很高,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说教材:
今天和大家研讨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了深入探究,在为后续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教材内容不仅有广泛的应用,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内容思路是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对比研究,在研究中找出图形的不同,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建立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思维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本节课,通过情景教学模式,与授课内容与学生自身经历结合,渗透数学思想,结合数学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说学情: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课题首要是研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及本质区别;并且将数学概念里的“图形与空间”传达给学生。本节课程,利用学生已学图形知识延续,通过观察、争辩、动手实践、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般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图形,彼此是完全独立的同时也相互有联系、有渗透。让学生充分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魅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接收知识的情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比较、争论思辨、抽象概括能力,解析几何图形。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思考分辨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探索发现的乐趣,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索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信封
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建立概念”这一主题,落实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比较”等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反思思辨交流学习。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提出平行线问题,引出平行线与梯形课题)→新课教学(辨析特征,分类思想→了解本质,宗旨思想→逻辑联系,集合思想→拓展应用,转化思想)→反馈发展(联结知识,极限思想→贯穿模型思想)
教学设计:
此次采用思考实践,自主探索与分析辩解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从已知 “平行线”入手,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引导学生提出课题,“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同时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让同学对不同四边形进行分类,了解学生对四边形的认知,分析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不同,突破原有对梯形的固有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面对四边形进行分类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不同之处,突破对原有梯形的固有认识,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体会分类思想能够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感悟分类思想。
演示操作、构建概念:
以点子图引导学生绘制图形,确认学生对四边形的基础认识。通过旋转绘制的梯形,让学生理解,不管梯形的位置怎么变换,他的本质属性是没有变的,它依然还是梯形。
这个环节设计,通过画抽象图形梯形的特征,在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之间架起数学模型桥梁,将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把抽象的图形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老师给出“特殊”梯形,引发学生争辩,但没有给予学生观念干预,而是引导学生触摸概念本质,从图形的本质去思辨,了解发现图形的特征与区别,让学生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的道理。
3、探究新知、明确概念:
学生通过两组平行线特征,快速联想到图形平行四边形,老师却拿出的是长方形。学生迷茫时候,层层追问,逐步点拨,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在思辨中深刻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属于四边形不属于平行四边形,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争论辨别中得到升华。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归纳四边形图形的本质区别,并进行归类处理。在思辨中深刻理解,丰满了学生对思辨性概念的认识,对四边形图形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系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就成功了。
4、图形观察,理解特征:
导入趣味故事,“女儿给的信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信封的形状,得到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图形,让学生用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这个设计,给学生造成悬念,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了解图形之间的转换,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过程,相互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对转化思想有所感悟,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给学生思维提供成长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验证结论,归纳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上三个点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图形转化中的对立与统一,体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沟通,再次凸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本质区别。
这个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归纳所学知识内容的时候,清楚数学系统的逻辑,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在简单的挑战中体会极限思想,串联上下知识的逻辑结构,发现数学知识的发散与严谨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思想渗透,贯穿课堂:
通过画图、猜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辨析图形之间的特征,了解之间的关联,学会分类思想;通过图形之间的关联,了解其中的本质联系,明白图形之间的数学宗旨,清楚数学模型概念;明白图形之间本质联系,让学生分辨四边形集合之间的关联;集合里图形转化之间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会图形转化,清楚数学的转化思想;关联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系统性,数学的内容是相互之间的关联思想,并非相互独立的; 将学生原先写不关联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建立系统的“结构性认识”,使模型结构更加明晰,从而使得分辨思想方法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堂。数学思想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联系、有渗透的,同一问题可用多个思想方法解决。
教学亮点:
分类归纳,发现本质
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分类归纳知识本质区别,让学生去自主思考,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建立概念,更加自然的得到有效地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数学思维逻辑系统性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缜密性,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建立系统性的认知结构。
逻辑联结,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设置信封悬念道具,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对信封的了解,从而使已知信封形状与其新的图形产生联结,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图形之间的本质属性的关联性,在验证中去总结归纳,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用图形的特征解释。让学生清楚认知数学知识的关联性,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利用故事,激发探究
针对学生对有趣未知的奇闻轶事好奇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导入女儿给的信封,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兴兴致勃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内容,引导的新知识点。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的乐趣。
教学反思:
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物去创造情景,从而认识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的秘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
应该更加重视操作实践,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知识,培养自主、探索思考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能自主的去观察、发现、探索,并且总结归纳。
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多借助教学道具,设计更适合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
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本单元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亿以内及以上的数,掌握计数的基本方法。
2、会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3、认识计算工具,掌握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数学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释数,用数解决问题。
2、能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解决问题:
1、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材
我将通过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编写特点、单元内容结构、知识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教材的编写特点:
单元编写特点:
单元内容结构:
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
这里我将其分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要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4、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评价建议:
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评价、课堂表现、作用评价)
2、情感评价(学习爱好、学习兴趣、自信心)
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
资源开发与利用:
1、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3、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教学配套资源
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下面我将就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进行具体说课。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亿以内数的认识》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在两部分认识数的教学中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亿以内的数,知道亿是一个大数,掌握大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获得探究学习的体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 会数学学习的方法。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亿以内数的读法
难点:每级中间或末 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二、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知识结构: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学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先试后导,当堂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4、课堂小结,反思评价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ppt展示20xx年人口普查的人数,提供认识大数的现实背景,意在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大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借助计数器数数,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形象揭示“千”“万”“十万”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活动一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活动二的数位顺序表。
呈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介绍“数级”,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意义。
活动三是教材例2、例3的教学,例2重在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每个计数单位的个数,整万数则可以按照个级数的读法去读,然后在加一个“万”字即可,例3重在让学生掌握含两级的读法,特别是含0的数的读法是难点。让学生尝试读数,集体讨论并总结读数的法则。
(三)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本环节我共设计了三组不同的练习。基础练习考察整万数和含两级数的读法,巩固练习意在区别万以内和万以上数的读法和拓展练习探索含0的数的读法。不同层次的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做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四)课堂小结,反思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新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游戏引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动合作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本节课只是的巩固和复习。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认识。
一、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 5页,例1—例4)包括:
(1)小数的性质;
(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 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 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 4.08=4.080 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 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 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 评价鼓励。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笔算除法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1.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教科书第81、82页的内容。
2.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图书室的情景,并借此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估算、摆小棒、圈划方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试商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意义。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其意图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并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内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对原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用选拔配音员的情景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把枯燥的计算学的兴趣盎然!。
3.对于本节课来说: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试商的难度加大,计算的过程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较低,而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在试商方法的掌握会上存在一些困难.
4.综合各种实际情况,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确定商的一般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5.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和正确的书写格式,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及商的位置的确定。
6.为了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具,此外,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小棒和方格纸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来说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上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了以下三点
(一)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是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此外,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本环节,我首先要对学生说:同学
们,你们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请看(播放)。 播放动画片的同时,我会说:怎么没有声音呢?你们能给这个动画片配音吗?那老师就要进行一个小小的面试,看哪些同学能当上这个动画片的配音员。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起到了课未始,趣已生的效果。这时,我再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良好习惯。这时,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次。
1、.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在这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点研讨、反馈练习来体会试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把探索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这时,我要对学生说:为了尽快选出动画片的配音员,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达到目的?当学生说出是第一个问题时,我就让每位学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的问题,并且提示学生:可以联系旧知、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我发现学生能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我要及时给以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之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之后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改变自己认知上的单一性。这时,学生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告诉学生,本题的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表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笔算除法,并且板书课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本题中来。学生列竖式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掌握学生的竖式写法和学生知
识迁移的水平。我发现学生能正确列示时,就及时给予鼓励,并请他将自己的算式进行板书。接着,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商不为0时,余数怎么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在集体研讨时,将竖式与学生的口算过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3必须写在各位上的道理。这时,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在订正时重点检查商的位置。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就更加彻底了。
2.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在本层次的教学中,我首先要对学生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决心。
这个层次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重点研讨、算式对比、回归生活来达到教学目的。我会对学生说:如果要求当配音员的同学增加到了140人,每天还只是面试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呢?你能列出竖式来计算一下吗?这样设计,是放手让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进行迁移。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对于书写正确的学生,我首先要给予鼓励,并让他板书自己的算式。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讨:说说自己是如何试商的?并解释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我还要根据教材上的示意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位置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利用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除法算式进行对比,找出两个算式的异同,并且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当前两位不够除时,应该怎么办?用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用几天才能面试完?使学生明白:需要5天才能面试完,因为余下的20人,大约还需要一天。这样的设计,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
3.看书质疑,解答疑问。爱因斯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决。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个环节:内化应用,形成能力。
为了让学生增长智力,形成技能,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一下几组练习题。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课,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本节课掌握了多少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自己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四、说教学随想
最后,我来说说教学随想.多年来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老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积极讨论,而教师,只在关键处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艺术的点拨,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才会闪现出思维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一、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册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学生已初步认识角,知道直角、锐角和钝角,测量了直角90度。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对角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尤其是直角,见到的很多,但缺乏理性的认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对于平角和周角这两个概念,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困惑,认为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对于钝角这一概念——大于90°小于180°,对后一个要素容易忽略。同时,学生已有了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这两种角比较特殊,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
五、设计思路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凸现教学效果,这节课我采用动手操作、亲自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采取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来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会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面特点: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从找生活中的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以动手操作为主,感知各类角
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为此,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找到很多的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的角,概念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逐步完善,这时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转活动角、量角、找角、折角等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来主动建立各种角的表象,概括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通过转动活动角感知平角和周角,通过学具,让学生探讨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来突破难点。
3.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角的分类。
这节课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设计了3次小组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其一转动活动角,感悟各种角,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操作量角,对比比较,交流辩论,探究得出结论: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1周角=2平角=4直角。突出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活动,重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其二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后,把角家族中的角分类,重新整理,小组研究得出锐角和钝角的度数范围,特别是对于钝角的界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三是在最后一个练习上,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可能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两个锐角能拼成什么角?”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得出结论。总之,这3个小组活动的设计,尊重学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4、重视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体现学科整合。
尝试着把计算机作为数学学习的探究工具。人机交互,改变了只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用课件,转活动角,得出各类角,用学具来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及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总之:整个设计整合多种资源,拓展空间,凸现数学的探究活动。既为突出学生的学,也注意体现教师的导学功能。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习“找规律”后,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4)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得出这种规律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主题图的观察以及填写表格,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并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引入新知
在课的一开始,我经过拍手动作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出疑问:这里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呢?(师再次拍手)能跟老师一起学吗?再次提问:能不能再拍一组跟老师的不一样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规律。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接着经过摆小棒和小圆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规律,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观察学习
在这环节中分为四小步骤展开。
1、认识概念
师: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哪一种呢?像这个,一根小棒一个圆片一根小棒一个圆片排列的。
师生同读,师板书:|○|○|○|○|○|○|○|○|
师:一直这么画下去,我们会看到最后是?(生:直线)那我们注意看这组中首尾都是什么?(小棒)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两端物体(师生同读师板书)
出示|○|
师:像这个呢?也叫两端物体。那夹在中间的是什么?(生:圆片)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师生同读:中间物体)
师板书
2、观察学习
师:我们刚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知道了什么是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像这种规律在我们的书本上还有很多很多。好,请翻开课本第48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书:找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同一种规律。你找到了吗?
学生汇报,师出示表格。
组 别
各位评委,大家好: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
二、 质疑讨论,深化理解。 “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权和独立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同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这样学生学的将更会主动、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学完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后,我让学生在五秒钟内过一点画直线,比一比能画多少条?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的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画射线,从无数条中选区出其中的两条,组成角,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找“角”、画“角”,你还想学习角的哪些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四、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角”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积极构建新知。汇报时,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学会反思,达成共识。根据活动角的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紧接着比较边长短不同的角,先让学生猜猜,然后验证猜想,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精心设计。逐层提高。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体验数学价值。本课计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一层次,找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在比较中强化对特点的理解。第二层次,判断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强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是提高开放练习,通过数“线”、数角,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我说课的主要内容结束了,相信我的教学设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构建成新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谢谢!我的说课完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一、说教材
1.内容简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本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有关线段、角,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了,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课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本节课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既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角,则着重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含义,至于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种规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射线、直线的特性。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联系、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射线、直线、线段和角,通过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教学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伴以小组合作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以达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的功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三、说学生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掌握比较容易。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毛线,引出线的三兄弟
2. 复习线段的特点(两个端点,直的)
3.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量法
4.画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线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放手让学生用线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的简单特征。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线,按直的、曲的分成两类,巧妙的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认识直的一类线。
(二)认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1.观察激光笔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2.学生动手画射线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三)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1.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2.学生动手画
3.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4.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5.讨论: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6.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7.创造三兄弟的肢体语言
【设计意图】: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四)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1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