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讯:文化 | 张英麟七襄谁赋大东诗

2023-01-31 16:59:56 来源:教育联播网

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的内侧立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

“船在画中行,喜柳垂金线,荷吸碧筒。忆当年,海右亭阁,千古竞传名士句;

地从尘外赏,叹云冷华泉,楼荒白雪。看无数,济南山好,七襄谁赋大东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副长而美的楹联,出自何方名士?

旧时,“济南有个张翰林”,在济南街巷广为流传,据考证,撰写这副楹联的正是家喻户晓曾任清同治皇帝老师的“张翰林”——张英麟。

早励风节 无愧师儒

张英麟(1837-1925),字振卿,号枕青,又号菊坪,晚号南扶老人,室名蟠榆簃,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学附生,世居历城县西乡东红庙庄(今济南市中区白马山街道东红庙社区)。中进士后,移居济南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

咸丰八年(1858),张英麟21岁,在大明湖畔的济南贡院参加山东乡试,诗文俱佳,却险些落榜。因为榜棚街发榜时,考官核实发现其墨卷涂改过多,拟抽换他人,幸亏监视官张文林惜才爱才,建议给予张英麟停科处理,以保其功名,榜示结果,张英麟列六十三名,中举人。据《凌霄一士随笔》记载,张英麟“榜后谒主司,得闻其事,于张执弟子礼焉”,张英麟因此事被停科一年,失去第二年赴京会试连考机会。

7年后,张英麟从科场脱颖而出,他以会试第一百七十八名,殿试第二甲二十三名,晋赐进士。同治四年(1865),28岁的张英麟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之职。历经寒窗苦读,谦恭学子步入仕途,张英麟从此成为皇帝钦派各地的皇华使者。

据《同治朝上谕档》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二日,“上谕翰林院编修张英麟在弘德殿行走”,此为张英麟担任帝师的任命状,其时年37岁。“弘德殿行走”是专属称谓,其含义是充任同治皇帝的老师,正如后来的“毓庆宫行走”是光绪帝师一样,其地位远高于上书房行走和南书房行走,担任帝师之人,资历都很高,让翰林院编修张英麟出任弘德殿行走,实属异数,令众多翰林羡慕垂涎。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英麟在入弘德殿不久,即请假省亲归里。原来,同治帝对其母慈禧垂帘听政的做法心生不满,不愿再理朝政。同治帝经常和王庆琪(与张英麟同为帝师)便装出入歌馆青楼,张英麟无力制止,又不愿入流求宠,只好洁身引退。

张英麟殿试诗篇

《张英麟墓志铭》中记述:“甲戌春,奉旨在弘德殿行走。甫入值,即请假省亲归,则太夫人感病,遂得躬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月余。旋丁母忧,哀毁如丧父,时且率家人迁居茔侧以居焉”。《凌霄一士随笔》中有《张英麟畏祸告假》一文,专作记述。张英麟“见王庆琪之行动,预料将生变故,惧受牵累,故亟乞假出都以自全。然假期未满,即丁母忧,母病垂危,并非饰词也”。张英麟为子至孝,母病之始精心照料,垂危之际,更是床前躬侍汤药,衣不解带月余,母亲不幸病逝,张英麟亲率

家人茔侧以居,极尽孝道。

后来,张英麟回朝后为光绪、宣统两朝皇帝举办轮讲之典,主讲《圣祖庭训格言讲义》和《资治通鉴讲义》。这也足以说明,张英麟的人品、学问出类拔萃,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对其高度信赖,委以重任,破格使用,《清史稿》中评价:“英麟早励风节,并无愧师儒。”为臣至忠 诗文俱佳

张英麟,从翰林院庶吉士,到都察院都御史,宦海40年,恪尽职守,为臣至忠、为人至善,受人敬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英麟再次为官,以汉侍郎(从二品)身份升任京旗蒙古副都统,为汉族官员任八旗官职第一人;旋晋都统;三十四年(1908)任左都御史,官至从一品,为济南士子中官职最高者。

清末官员合影:12号人物为都察院都御史张英麟

光绪帝即位后,张英麟主持过福建、云南两省的乡试。

光绪二十六年(1900),张英麟主持通州乡试,正值庚子国乱,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宫西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文武百官纷纷迁避。主持完通州乡试的张英麟回到北京,见此情形并不惊慌,独自坚守学政关防,以待交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英麟奉命担任会试总裁和殿廷考试读卷大臣,“公鉴别精省,得士为独盛”(《张英麟墓志铭》)。因京师贡院毁于庚子拳乱,不得不借闱河南,设场开封。此次考试,改试策论、经义,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张英麟严格批阅,录取的多为有真才实学之人。

张应麟科举记录

光绪三十年(1904),清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会试在开封完卷,殿试在故宫的保和殿举行。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正值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特意增加本次恩科考试。张英麟担任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殿试的主考官。作为多年执掌考场的座主,张英麟慧眼识才,门生多博学之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英麟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负责对官员的监察与弹劾,“国制大政在军机处,而风纪在御史台”。监察御史可称台臣,执掌院事的左都御史则称台长。作为台长,张英麟严守职责,要求御史可以直接上疏,不用先向其汇报。御史江春霖行使谏官职权,弹劾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助时,却被严旨申斥“降调簿惩”,此时张英麟挺身而出,无所畏惧,率领全体御史联合上书,请求皇上将其留任。江春霖有“清朝御史第一人”之称,曾弹劾大吏亲王15人,包括直隶总督袁世凯、摄政王载沣等,并两次上疏弹劾其顶头上司,致其下台。张英麟为其仗义执言,可见其胆识过人,胸襟宽阔。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都察院不裁而废。张英麟闭门谢客,独往帝陵痛哭一场,并萌生去意。1912年2月,袁世凯遂唆使部下发动兵变,张英麟身受其害,“日前北京兵变,都御史张英麟寓内被抢一空。张之身上尚穿一裘,叛兵将其推倒地上,掠其裘而去。张诉之袁总统,袁总统以千金赠之。”(1912年3月23日《申报》文章《故宫禾黍太凄凉》)。张英麟在济南之家位于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南头。清代,这条街上出了两位进士高官,均为翰林编修出身。路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张英麟,张家门前为七级台阶,门楣悬挂“翰林第”匾,当街人们称呼张家为“张家”;路西为河南巡抚李庆翱住宅,好友称李家为“清爱堂李家”,因其门前胡同口处,有府衙赐旗而设置的旗杆座子石,街坊们称其为“旗杆座子李家”。张英麟在其老家红庙庄建有一处张家大院,方圆百亩,房屋百间,内有贮书万册之藏书阁,四里八乡誉其院为“翰林院”,街坊邻里都尊称他为“张翰林”。每逢年节,张英麟都会回到“翰林院”小住。张英麟待人谦和,每次轿到村头,总是下轿步行进村,沿途遇到乡亲们,嘘寒问暖,热情招呼。回程时,仍是步行出庄,村头乘轿回府。

张英麟诗集《南扶山房诗抄》

张英麟学问颇深,诗文俱佳,著有诗集《南扶山房诗抄》二卷和《沈轺诗存》。张英麟殿试文章头题《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本房加批:情文并茂,心手双调,圆湛中具见风骨,恬雅中具见精神,洵炉火纯青之侯);二题《必得其寿》(本房加批:书卷纷论,词旨研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三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本房加批:议论纵横,典会飚举,想见,三条烛灺,满腹精神)。诗题《赋得芦筍生时柳絮飞》。主考总裁对张英麟殿试文章的批语:“神恬气静、响切光坚、局紧机圆、义精词卓”。附《赋得芦筍生时柳絮飞》芳信芦洲早,时看紫筍生。絮飞双岸过,柳嚲半湖晴。笔蘸烟痕活,簾侵雪影明。波平刚睡鸭,树煖遍啼莺。节候逢挑菜,光阴近熟樱。箨抽新碧嫩,花逐落红轻。竹版苏春梦,萍蹤话客程。洋州开画本,丽景接蓬瀛。

(本房加批:清华朗润不染尘氛)

张英麟书法也是见称于时,笔酣墨饱,持重端庄,遒劲峻拔。济南城南佛慧山宋代摩崖造像“大佛头”石龛上“大雄宝殿”四字,槐荫三教堂庙宇匾额“三教堂”三字,均出自于张英麟之手。

张英麟为佛慧山大佛头撰书“大雄宝殿”

老骥伏枥 主修史志

张英麟回乡后居济南城里,但他没有赋闲,而是老骥伏枥,亲自修史志,并担任《山东通志》总校、《续修历城县志》监修,为此尽心竭力,以报效桑梓。

宣统年版《山东通志》共计200卷,约620万字,128册,卷帙浩繁,体例完备,是山东志书之大部头,是研究山东地方史重要参考文献。张英麟以77岁高龄,率先捐资,亲任《山东通志》总校,聘于宗潼为主笔,邀请诸多名宿共同参与,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编纂工作。《山东通志》的诞生可谓一波三折。1890年,山东巡抚张曜奏请朝廷设局编纂《山东通志》,因故中断。继任的山东巡抚杨士骧又聘请原总纂孙葆田赓续此事,编志至一百多卷时又告中断;民国三年(1914),荣归故里的张英麟为报桑梓亲任总校,《山东通志》才真正开始进入正规的编纂程序。

能为家乡著书修志,张英麟深感欣慰,正如他在《山东通志》序中所言:“拾遗补缺,三阅寒暑而始克藏事,吾乡一百八十余年掌故赖以不坠。耄年观此,欣幸何如。”《山东通志》编纂先后计历近30年。张英麟总领编纂团队后,加以校补、完善、定稿,民国四年(1915)交付山东通志刊印局排版印刷。1919年夏,《山东通志》大功告成,张英麟担任主持的修志工作可谓为齐鲁大地立起一座文化丰碑。

张英麟暮年,壮心不已。1918年,已81岁高龄的张英麟又担任了《续修历城县志》监修。他与毛承霖等人通力合作,筹集款项,延定纂修,延聘绩学之士进行编修。“此次开局修志,赖振卿(张英麟字)总宪总其成”(《续修历城县志》跋)。张英麟总揽大局,广搜故实,博访遗文。1924年,全书五十四卷稿成,这一年,张英麟87岁;1925年2月,完成《续修历城县志》序。

1925年11月29日,张英麟去世,享年88岁。

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竭其与众人六年之力,终于印刷成书。该志54卷,60余万字,上接乾隆《历城县志》,记述了自1771年至1911年济南地域的山水、建置、古迹、人物、职官、艺文、轶事等,是研究济南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不过,让人遗憾的是,令济南人敬仰的张英麟却未能看到此书的面世。

张英麟文采熠熠,乡情拳拳,对济南的深情洋溢在他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之中,序曰:“吾东省会之区,齐在其东,鲁在其南,地势沃衍,山川逦迤,土物可爱,人才间生。岱宗之神秀,高接层云;河水之奔流,群惊骇浪……佛慧峰青,及龙洞而天开异境;明湖水碧,对鹊华而山抱名城;正不独七十二泉为足征泺源之灵异也”,更让人敬佩的是,《续修历城县志》的《列传》篇,囊括了历朝历代济南的显宦名人,甚至连客居人士都囊括其中,却唯独没有领衔修此志的张英麟之名。从以耄耋之年在这两部志书倾注的心血上,可见张英麟对家乡济南的无比热爱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济南府演武厅山东国民请愿大会会址

米寿乡贤 家国情怀

除编纂志书外,张英麟对家乡重大事件亦全力以赴。他乐善好施抚慰民生疾苦,挺身而出保卫济南,一言一行深得民心,一举一动备受百姓爱戴。

1919年4月20日,济南演武厅人头攒动,山东各界人民在此聚集,举行国民请愿大会,到会者激情高涨,义愤填膺,振臂高呼,一致要求收回山东主权,惩办卖国贼。大会向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致电:“公等受全国之委托,负人民之重望,务请俯准舆情,无惑奸计,据理力争,必达目的。恢复我国主权,维持东亚和平,胥在此举,东省人民实深祝祷。山东国民请愿大会张英麟等十万三千七百人同叩。”在专电上领衔的张英麟已年过八旬,白髯飘飘,气宇轩昂,他被与会民众推举为代表之一,张英麟乘坐黄包车,赶赴省长公署,要求省长沈铭昌代电中央,主张将青岛及路矿直接交还,惩办祸首,废除非法密约,这次大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前奏和序曲。

1920年春夏,直鲁豫等省大旱,山东西北部旱情尤重,灾民近四百万,张英麟“不忍斯民之罹于厄”,遂联合名绅吕海寰、何宗莲等,发起组织山东灾赈公会,募捐赈灾。吕海寰被推举为会长,何宗莲、张英麟被推举为副会长。积极筹集灾款,采购发放粮食,使严重的旱灾得到及时救济。1928年2月,利津黄河岸堤多处决口,黄河向东漫流百余里,许多村庄被淹没,张英麟购买面粉和防疫药品,派专人运送到灾民手中。

张英麟为历下亭撰写的楹联

1925年10月,孙传芳出兵讨伐奉系,进驻徐州,山东督办张宗昌败退兖州,省城济南治安混乱,人心惶恐,张英麟临危挺身而出,与何宗莲等知名士绅相商,组织成立和平促进会,联合维护济南安宁。一是通电南北当局劝和息兵,二是电约烟台镇守使张怀斌率少数部队来济,维持省城治安。事后,张宗昌即对参与和平促进会的人物大加迫害,何宗莲携眷逃往天津,张英麟因年岁已老,得以无恙。

1925年4月16日,张英麟被葬于济南城西东红庙庄迆西先茔。张氏祖茔原墓封土较高,村人皆称翰林墓。后来屡经战乱,墓已荡然无存。1984年8月19日,济南历城县东红庙庄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发现刻有张英麟墓志铭的石碑,此碑青石材质,志盖石有凹槽与志铭石凸棱相扣合,纵、横各80厘米,碑文为《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太子太保都察院都御史历城张公墓志铭》。此碑石现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济南有个张翰林”,人虽远逝名留芳。张英麟一生高风亮节,一身正气,为家乡济南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声誉。

(来源:济南日报)

责编:宗成琳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