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日报丨用话剧展现“路遥精神”

2023-03-02 15:18:51 来源:教育联播网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对话剧《路遥》的感觉,那就是“真”。观众沉浸其中,数次乐出声,也数次动容。那一幕幕仿佛不是舞台,而是现实。看过之后,也令人回味良久。

话剧落幕时,一行字出现在帷幕上:“1992年11月17日,路遥病逝,年仅42岁。”散场后,观众中的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小孩和人对话,大人先是引述小孩的话:“路遥都去世了,那台上的是谁?”随即又解释小孩这么说就表明:“那是演得好嘛!”这就是观众由衷的评价:因为“真”,所以好。


【资料图】

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话剧《路遥》,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承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作品之一,于2023年2月21日、22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话剧《路遥》将目光投射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路遥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的深度挖掘,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路遥,及他溯流而上、坚韧不拔、恪守信念、开拓进取的风骨与精神。

话剧《路遥》用高亢激昂的黄河纤夫号子拉开演出的帷幕,全息投影和多媒体技术将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涛、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以及摧枯拉朽的大风呈现在观众面前,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震撼。不断重复的黄河纤夫如同路遥奋斗精神的可视化意向,在逆境与挣扎中带给剧中人坚定的信念,也在整个剧目的铺排中给观众无限回味。

舞台上,陕北说书悲切曲折,光影变幻间,观众们仿佛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土高原,跟随演员一起感知著名作家路遥的文学使命。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户贫苦农家。父母供不起他上学,便把年幼的他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为子。贫苦生活锤炼了路遥的精神品格。他曾写道:“正是这贫瘠的土地和土地一样贫瘠的父老乡亲们,已经交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也成为他一生书写的主题。无论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还是后来获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以及他最后的生命绝唱《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些作品传递了正能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

路遥是伟大的作家,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时候,他也想给别人写报告文学,挣个三五千元,或者开个服装店,卖牛仔服挣点钱,再或者搞个运输队,运煤挣钱。但当与做人原则相冲突时,他会对事物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守住底线,一旦认识到不对的时候,会立刻纠正。

话剧《路遥》采用空间交错展示,让路遥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王满银”进行对话,把路遥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相互交织,文学人物与戏剧人物互为照应,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融为一体,让路遥不断在事业荣辱与生活悲喜的大起大落中,为观众带去意蕴悠长的人生况味,衬托出路遥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强大;在路遥与其身边人物的不同抉择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路遥面对诸多诱惑与生活磨砺依然坚守初心,不被世俗所裹挟的坚定信念。

“活着,像牛一样劳动;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看过话剧《路遥》的观众,对于主人公的这段道白都不会陌生,它是“过来人”的生命呐喊,给予观众的是人生的启示和对于生活的正向思考。

话剧《路遥》塑造了当代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家路遥,既借路遥之口重温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为人民写作、“做时代的书记官”的初心,又向中华儿女高声呼告“生命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精神,为观众带去激励和触动。

在话剧结尾处,路遥独自一人在黄河岸边拉着纤绳逆流而上的画面也是路遥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永不屈服,负重前行,用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战胜着来自生活和心灵的重重考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们向着幸福生活不断前行。

话剧《路遥》延续了西安话剧院“原创+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通过塑造、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苦恼、有艰辛的“真实的路遥”,让每一个难免遭遇逆境考验的个体生命,能够更好地凝聚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意志,坚忍不拔、执着向上的精神。

2023年3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用话剧展现“路遥精神”》

↓ ↓ ↓ ↓ ↓ ↓ ↓ ↓ ↓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