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春雨工程大讲堂暨文山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骨干培训班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带来一场滋养文明传承的“春雨”。
【资料图】
根据地方情况开展培训
作为多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由于地处边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缺乏非遗保护的专业队伍,存在非遗人才匮乏等问题。
为帮助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带领团队,对来自文山八个县市的80余位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培训。
“我们充分了解了文山苗族和壮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了参与培训和调研的专家。”郝庆军说。据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派出的4位专家不仅长期在云南省进行调研,还会通过当地的联络点与地方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对文山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状况十分了解,可以为参训者精准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据悉,这次春雨工程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多形式相结合进行文化帮扶
此次春雨工程以讲座与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其间,专家学者不仅对学员们进行了非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专项培训,传授了相关知识与技巧,普及了各类传统文化技艺的发展形势,更是走访了多个非遗传承人的工坊,在进行调研的同时对传承人进行指导。
在为期5天的大讲堂中,郝庆军以“浅谈民族边疆地区非遗保护的特点与规律”为题,介绍了民族和边疆地区非遗保护的亮点以及申报非遗项目工作的思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的李宏复针对苗绣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展开演讲,并为苗绣传承人答疑解惑;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金娟就不同地区的传统舞蹈发展进行了对比,分享了传统舞蹈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苗小雨对壮剧传承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体进行了具体指导,引导当地工作者借鉴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经验,挖掘壮剧的优势,推动壮剧走出云南。之后的课程中,云南省的专家学者也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讲座。
持续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
此次在文山开展的春雨工程富有针对性,根据地方非遗项目传承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培训;将讲座与调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在持续挖掘非遗项目文化价值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专家与地方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的交流,提升了从业者的业务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文山非遗保护与传承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员们纷纷表示,在培训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相关知识,专业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保护、传承好文山非遗项目有了更强的信心与决心。据几位非遗传承人介绍,进行文化帮扶的专家还添加了传承人的联系方式,方便进行长期沟通,这将给未来的工作带来很大帮助。
“讲座结束后,我们前往十几个乡、村、寨、剧团和非遗生产工坊,对非遗保护传承进行了指导,群众的反响很好。”郝庆军表示,在调研中,专家除了对当地苗族和壮族的非遗项目进行普查,还对苗绣工坊的绣娘和其他手工技艺传承人进行了指导。这样的文化帮扶形式切实促进了他们非遗传承能力的提高,受到当地文化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据了解,春雨工程结束后,专家学者将把该地的非遗发展情况整理成报告,并把考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学术团队一起进行研究。此外,专家还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系统及社会文化工作者持续沟通讨论,形成了开放式、长久性的文化援助服务,不断推动地方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的提高。郝庆军表示,在日后的工作和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中,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新模式深入非遗保护的前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边疆地区文化工作者的交流。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