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发布。《通知》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对在旅游空间范围内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加强保护传承,提升展示利用水平。鼓励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选择适合的代表性项目进旅游空间”;“要将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向国外游客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推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本文选取4个省市推动非遗与旅游空间深度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报道其各自围绕“‘非遗+’加出旅游新空间”的探索实践和成效及经验。
陕西:
(相关资料图)
多彩非遗让景区“活”起来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
▲ 残健融合非遗展览主题活动在陕西省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举办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近日,伴随着3位残障人士在舞台上用手语演出《我和我的祖国》,由陕西省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览非遗,致匠心”暨残健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主题活动,在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拉开帷幕。
以“非遗+旅游”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赓续传承中焕发新生机,那些口耳相传、代代传承的瑰宝,也会被更多的人看到。在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一楼,葫芦烙画、阡陌绣球香包、半坡陶埙、藤编、书法、剪纸等项目,让人们看到“守”艺人的坚守,同时感受到非遗为残障人士打开的那扇窗。
“说完西安说非遗,残疾朋友能学习,解决就业大问题。布糊画凭手工,传统工艺在其中……”一位残疾“守”艺人坐在轮椅上,用快板艺术说西安、说非遗,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此次活动现场,除了西安非遗协会的多位传承人外,还有一群特殊的“守”艺人,他们让传统技艺的生命绚丽绽放……
通过积极转变服务方式,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从传统的为市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转变为城市形象展示中心、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城市会客中心,受到市民和游客更多关注和好评。
“创制新场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旺’起来开辟了新路径。”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辉表示,该中心将继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陕西各地持续推进“非遗+景区”的深度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作为非遗美食主题特色聚集区,西安永兴坊非遗美食文化街区汇聚陕西11个地市、107个区县的非遗美食和土特产品,按地域分为关中巷、陕南街、陕北里、手工作坊、非遗民俗街、107街和非遗文创街7个街区。街区以“致敬非遗”的姿态,肩负传承创新发展非遗的历史使命,不断深耕陕西非遗,并通过常年举办秦腔、华阴老腔、陕北秧歌、子长唢呐、陕北腰鼓等民俗文化演出,塑造了非遗景区新形象,擦亮了西安旅游的文化名片。
同样,在陕西榆林市,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刚刚在这里成功举办。这一全国性非遗盛会备受瞩目,线下60万人逛展,线上6亿多的点击量。年会期间,媒体采风团走进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验统万城景区里浓郁的非遗文化。
“统万城遗址宏伟壮观、历史悠久深厚,非遗表演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融合让人耳目一新,令人期待统万城正式开园的那一天。”采风团的成员,在看过马头琴、霸王鞭、三边编柳等非遗表演后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统万城的动态,深度挖掘统万城相关的人文历史,让更多人了解统万城。
如何让非遗在统万城“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统万城景区一直在探索中。据悉,自去年开始运营以来,统万城景区团队积极挖掘当地特色非遗资源,结合陕北秧歌、靖边跑驴、霸王鞭、三边编柳等民族文化名片,让非遗走进景区,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将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以参观非遗项目、参与非遗体验等方式,让市民游客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榆林非遗文化,不仅提升了统万城景区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更展示了景区的多元文化魅力。”陕文投集团榆林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坚定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多元化推广陕北文化,不断扩展体验空间,让非遗与受众双向奔赴。
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将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为前提、区域性整体保护为重点、传播普及为关键、活化利用为动力,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扎实推进“旅游+”“+旅游”,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非遗大师进医院、进街区、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常态化传承保护和展示展演,让人民群众充分体验到“身边的非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
湖北省武汉市吉庆民俗街:
汉派非遗扮靓文旅地标
中国文化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文/图
▲ 吉庆民俗街上的非遗手工艺集市
“吉云照影觥樽尽显生活秀,庆雨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这副藏头门联的寥寥两语,道出了吉庆民俗街天下名街的无限风情。吉庆民俗街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属于老汉口核心地带,这里融合了老汉口的文化沉淀和现代商业的市井繁华,尽展古韵历史、尽秀民俗风情。
“作为武汉文化和旅游的地标之一,吉庆民俗街每年以丰富的特色美食、主题活动、文创业态、戏曲表演、曲艺杂耍等吸引超百万人次到访。”吉庆民俗街管理机构企划部部长张西林说。楚剧、汉剧、湖北评书、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吉庆民俗街集合了大量汉派文化底蕴浓厚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非遗表演融入街头吹拉弹唱,非遗美食刺激味蕾,中庭非遗互动展览也成为吉庆民俗街的重要景观,“非遗+”融入文化体验,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
去年5月,湖北省首批10个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单出炉,吉庆民俗街位列其中。业内人士表示,吉庆民俗街可谓是“楚天非遗第一街”。
走进四季美汤包店铺,阵阵香味扑鼻,店外来品尝美食的市民、游客在售卖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作为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土生土长的老汉口人钟生楚悉心学艺,在苏氏汤包的传统基础上减糖改良,按照武汉人口味,做出了让人回味无穷的汉版汤包。
在吉庆民俗街,“舌尖上的非遗”不仅有四季美汤包,还有汪玉霞传统糕点、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等堂食经营。值得一提的是,在汪玉霞传统糕点店铺的二楼,设有汪玉霞品牌文化馆,让市民、游客在享受美食之余,还能品味文化。
“短短一条街上,就能吃到这么多本地特色美食,此行不虚!”来自江苏的游客匡先生,利用周末带家人来武汉游玩,来之前就做了攻略。
吃完美食,吉庆民俗街上的非遗手工艺集市,值得好好逛一逛。数十辆花车一字排开,吹糖、面塑、糖画、皮影等非遗传承人的手工绝活纷纷亮相,非遗传承人大秀指尖绝活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遇到心仪的非遗好物,游客可以买上几件带回家,让非遗为生活添彩。张西林告诉记者,非遗手工艺集市常年开市,已成为吉庆民俗街一景。
集市上的面塑摊位由武汉面塑非遗传承人刘洁带着徒弟打理。“在这里的摊位,能为传承人带来一些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能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接触、感受非遗,真正地让非遗走进大家的生活。”刘洁表示,非遗起源于生活,就应该回归生活,吉庆民俗街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广阔空间。
来到吉庆民俗街的中庭,2023“年味武汉”吉庆民俗迎春文化活动搭建的舞台还未撤去,以红色为基调的布置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据了解,该活动从春节前一直持续到元宵节,除了有汉南邵氏开元酿酒、古法红糖、黄陂三鲜等非遗美食摆摊外,还有汉绣、面塑、泥塑、烙画艺术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展示非遗技艺。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有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我们都会举办各类非遗展演活动,唱出城市温度、展现文化精彩。”张西林说,多彩的非遗、民俗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在吉庆民俗街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介绍,吉庆民俗街每年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对文化交流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大哉汉口美在江岸·纯净新西兰”旅游文化交流活动、武汉军运会城市非遗采访活动、外国使节探访团等为吉庆民俗街带来国际旅游潮。
“为了让非遗与旅游更好地融合,下一步将考虑在吉庆民俗街开设一些非遗小课堂,针对学生群体打造非遗研学产品,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同时,对非遗手工艺集市的选品进行优化和调整,让这个常态化的集市具有更高的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张西林说。
重庆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非遗+”增添游客文化体验感
侯文斌
▲ 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内的非遗传习社 南天湖旅游度假区供图
每年盛夏7月,位于重庆市丰都县的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简称“南天湖旅游度假区”)都会举办为期一个多月的冰爽啤酒露营音乐狂欢季,通过“非遗+”的创新形式,让度假不仅是吃喝玩乐,更是眼界的提升与心灵的洗涤。
近年来,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做好“非遗+”的文章,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度假品牌,其中“非遗展演周”备受游客青睐。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广邀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为广大游客展示、展演丰都县本地非遗特色项目以及世界级、国家级、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如四川评书、四川清音等曲艺表演,表演期间穿插现场教学与互动交流,提升游客体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式,借助南天湖旅游度假区的渠道和载体,让游客在体验、消费的过程中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并扩大影响力。南天湖旅游度假区一直贯彻“以非遗促度假,以度假彰非遗”的理念,把非遗作为度假区“景”上添花的有力抓手,始终把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相结合,把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相结合,精心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着力规范度假区市场秩序,聚焦宣传创新,在功能塑造上提升品牌价值。
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在其综合服务中心规划打造了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非遗传习社,设置了丰都县本土特色非遗展示区、体验区、演艺区、研学区四大功能区。走进南天湖非遗传习社,映入眼帘的便是结合实景、微缩景观、画卷、多媒体等方式,以非遗为主题打造的实体展览场馆。非遗传承人将四川评书、相声、车灯等与丰都县的传统民俗、民间戏、传说相融合,通过曲艺非遗的形式为游客献上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表演。丰都县青龙茶手工制作、麦秆雕刻、非遗文创产品体验等传统技艺,更是吸引无数游客打破舞台界限,踊跃参与互动。
南天湖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提升了度假区的文化感染力和市场吸引力,丰富了游客的度假体验,让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好地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南天湖旅游度假区一年一度的员工培训课程中,非遗文化培训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该负责人介绍,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是南天湖旅游人的非遗补给时间,邀请知名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非遗精神传达、非遗理念巩固以及非遗技能培训等。
据了解,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将陆续开辟非遗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新模式,将南天湖非遗传习社打造成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技艺培训、学术研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立体式文化旅游亮点工程。同时,努力把得天独厚的“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将南天湖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丰都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
千年小村寨变身非遗展示“大窗口”
朱 萌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
▲ “跑马排”活动现场 下董寨村供图
下董寨村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背依莽莽群山,面临巍峨绝壁,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小村中的宁静氛围就会被一阵鸣锣声打破——下董村寨的“跑马排”活动开始了。
跑马是古代传递公文、呈报军情的形式。历史上的下董寨村是重要的军事驿站,因汉代并州牧董卓在此驻防屯兵而得名,古称“董卓垒”。
下董寨村党支部书记袁玉祥介绍,在古代,携带紧急文书的驿使到此换马不换人,稍作休息后便策马扬鞭疾驰而去。随着历史变迁,下董寨将这种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变成“跑马排”民俗表演活动。
活动中,以往宁静的古街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村子里,跑马的巷道上会撒上灰渣,马匹跑过时灰尘飞扬,木架上套着的青铜串铃一片叮当声响。跑马的村民身扎短衣,为首的反穿皮袄,身披“十万火急,不得阻行”“关隘驿站,一路放行”等字样的红带,让人恍若穿越时空。对于骨子里剽悍刚强、尚武勇猛的下董寨人来说,“跑马排”不仅是一种民俗和娱乐活动,也是一个展现勇气的机会。每到正月十六,在游客的围观下,村民争先恐后跨上没有马鞍的马,纵马飞奔,以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原先的“跑马排”活动只在每年正月十六举行,表演时间短,许多游客往往无缘领略其风采。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项目、展现地方特色,2018年,村里组建了跑马队,将这项一年一度的民俗表演向专业化、常态化发展。下董寨村在景区内设置古驿道式“跑马排”场地,让游客可以随时体验到“跑马排”的魅力。古村原本600平方米的剧场也被改建成非遗传习保护中心,集中展示“跑马排”的各个环节。
同时,村里完善了1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非遗展销功能,开发了20家古街驿道沿街商铺。在此过程中,市、县两级非遗主管部门主动服务,引进全县乃至全市的砂器、葫芦、剪纸、根雕等非遗项目进驻,让游客在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中,了解这座别样的非遗旅游村寨。
青石悬崖立村寨,尚武跑马古风存。除了厚重的兵寨文化、古村落文化,建在依山傍水悬崖之上的下董寨村景色秀丽,村南崖下蜿蜒300余米的龙潭内常年水流不息,有“潭深数丈水不扬波”之说。峡谷美景、古朴街巷和村里独特的兵寨文化相辅相成,让下董寨村声名鹊起,参加“跑马排”活动的就有1万余人次。
袁玉祥介绍,近年来,村里以非遗项目为带动,整合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龙潭峡谷等资源,借“娘子关”旅游品牌,在2022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走出了一条非遗联合发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在持续做好“跑马排”活动的基础上,下董寨村古驿道与龙潭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农家乐、民宿、民俗文化、非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紧抓旅游黄金期,在市、县两级非遗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非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定期举办,邀请本地乃至其他地区的优秀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展演、非遗体验、非遗交流等文化活动,小村寨成为非遗展示的“大窗口”。
在这里,山、水、寨共同构成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和谐的画卷,实现了村民增收、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及非遗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新标杆。据统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余元,高出全镇平均水平10%。
如今,下董寨村还发挥地域优势,积极面向邻近的京津冀地区发展游客,扩大知名度。袁玉祥表示,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作为汇集地方特色的一个非遗展示窗口,下董寨村将持续不断地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千年古村“活”起来。
2023年3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7版刊发特别报道
《“非遗+”加出旅游新空间》
↓ ↓ ↓ ↓ ↓ ↓ ↓ ↓ ↓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