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 | 从曲水流觞到流杯亭

2023-04-18 15:07:33 来源:教育快报网

曲水流觞,是许多人喜爱的中式园林景观设计元素。曲水流觞的觞指“羽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椭圆形酒杯,这种酒杯两旁有两个耳朵,就像小鸟的一双翅膀,可以帮助酒杯在水流的起伏颠簸中保持平衡。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巳节,这一天,人们来到河水边祭祀,并在水中洗濯,不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这个仪式叫做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边,在上流放置酒杯,让水杯顺流而下,酒杯在谁面前打转,谁就举杯饮酒。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南朝《续齐谐记》即有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当然,这时还称不上真正意义的曲水流觞,只能算是节日仪式的一部分,而且所利用的多为自然弯曲的河流。


(资料图)

最早把流杯池引入园林的不是文人,而是皇帝。秦汉时代,皇帝建造园林更像是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圈地,然后再点缀亭台楼阁。所以在当时就有很多皇家园林把一些自然的水系纳入其中,改造为自我享乐的空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二川指的就是渭水和樊川。关于流杯池最早的记载是曹魏时期洛阳的华林园。《宋书·礼志》中记载:“魏明帝于天渊池南设流杯沟,燕(宴)群臣。”在景阳山的西南侧,就有弯曲的水渠作为流杯池来使用。《洛阳伽蓝记》中说,流杯池中的水和园林外的自然水体相通,可以使曲水长流不竭,并能自如地调节水位,保持园林水体清洁。为了营造山谷的幽静之感,专门把曲水放置在姮娥峰和景阳山之间。可见,当时的流杯池已是自然和人工结合的景观了。

让流觞活动真正具备文人气息的当属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雅集”。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国社会进入将近400年的动乱时期,先是南北分裂,又是五胡乱华,整个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多场混乱之后,变得满目疮痍,阶级矛盾、政治矛盾错综复杂。在这些矛盾纷争之下,整个社会被一片黑暗笼罩。士人阶级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卷入党争,丢了身家性命。在这个年代,读书人不再以报效国家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隐士”,他们把自己从政治的纷争中抽离出来,转而追求万物之美。所以,看似表面风流不羁的魏晋名士其实是时代的悲剧,他们面对现实没有选择,归隐山林、拥抱自然是他们对于时代无声的控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量的名士投入文化事业,也让魏晋的文化异常繁荣。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癸丑暮春(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共42位名流为修禊之事雅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次聚会把文人雅集和祓禊结合在一起,让诗人临流赋诗、兴物感怀,更具仪式感,可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集会气氛正浓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37首诗汇编成集,大家都推选王羲之来作序,王羲之酒意正浓,遂提笔挥毫,写就了《兰亭集序》。

这次雅集也让曲水流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历代都有文人效仿“兰亭雅集”举办集会活动。描绘这次雅集活动的《兰亭修禊图》也成为文人画中的一个经典题材,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曲水流觞的欢乐气氛。不过,有的人透过这些画来了解曲水流觞,也闹出过不少笑话。比如在钱毂的画中,酒杯是通过一个碟子或者荷叶状的东西漂在水上的,但很多人怎么试验都无法成功。其实,我国知名书法家沙孟海早就考证过,永和九年暮春,此时荷叶还没有长大,根本托不住酒杯,而碟子在小溪中漂流,也很容易因不稳而下沉。

进入隋唐后,中国成为大一统的社会,这时举办曲水流觞就显得有点奢侈了,你不仅需要一块自然的山水环境,还需要有一堆没有政务缠身的文人朋友。为了顺应时代变化,曲水流觞活动也开始改变形式。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曲水流觞的位置从自然山林慢慢转移到城市园林中,规模缩小,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园都把曲水流觞作为园林中重要的造景手段。其二,曲水流觞越来越人工化,一般和休闲的建筑结合在一起,让曲水流觞以更世俗化的方式与园林中的娱乐宴饮、鼓瑟笙歌相结合。

我们先来看看皇家园林。一般来说,宫苑只仿曲水其形,把这种弯曲的水系和宫殿楼阁相结合。比如隋炀帝的宫苑隋西苑中,就在16个建筑院落建造了溪流曲水,隋炀帝的16位夫人每人各主一个院落。为了让西苑四季都有景可观,除了栽植各种名花异草、茂林修竹,在冬季还会用剪彩缀绫做成各种植物的样子来模仿春夏植物丰茂的景象。参加曲水之宴的人不在河边“列坐其次”,而是坐殿临流,还配有鼓瑟笙歌。之后的唐朝禁苑也有记载:“景龙四年,三月早寅,(中宗)幸临渭亭,修禊饮。”(《旧唐书·中宗本纪》)可见,皇家园林的曲水流觞已经完全人工化且世俗化了。

“沁秋亭” 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私家园林则继承了把酒赋诗的文人活动,但形式上大大简化和缩小。唐朝李德裕的诗《流杯亭》写道“回环疑古篆,诘曲如萦带”,意思是回环的水系犹如古代的篆书,曲折如一条旋曲的带子。结合诗名《流杯亭》,可以推测这时曲水流觞的规模已经缩小至一个亭子的大小,而且水系也由自然的池渠变为小型石刻水道了,人们坐在亭子中就可以享受曲水之乐。

至此,曲水流觞也完成了它从一项节日活动到文人雅集再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这和私家园林讲究“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理念是一致的。

北宋的《营造法式》对这种经典曲水样式确定了统一格式,还附有图样,规定了所谓“国字流杯渠”和“风字流杯渠”做法。这种定尺度、定图形的做法推动了曲水流觞景观在园林中的普及,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曲水流觞的发展,让其活动逐渐趋向定型。宋朝文人园林全面统治园林,之后,明清很多皇家园林也把这种流杯亭建在皇宫御园之中。

“猗玕亭” 郝黎 摄

“猗玕亭”内曲水 郝黎 摄

我们今天还能在很多地方见到流杯亭,通过它们可以感受当年人们临流赋诗的雅兴。其中,北京现存明清两代的四座流杯亭。第一座是位于中南海的“流水音亭”,这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流杯亭,亭后有假山瀑布,水通过流杯亭之后排入湖中,亭中还有乾隆皇帝的题额“曲涧浮花”和楹联“积素坠枝全作雨,悬流落涧半成冰”。第二座是故宫宁寿宫花园中的“禊赏亭”,渠长27米,曲廻盘折,号称“九曲十八弯”。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之环境。第三座是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内的“猗玕亭”, 此亭的妙趣在于曲水的形状从南看为龙头形,从北看为虎头形。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玕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第四座是北京恭王府内的“沁秋亭”,该亭为上世纪90年代在遗址上复建,亭后有一井,使用时将井水注入水渠。水渠从东西看像“水”字,从南北看像“寿”字,有“水常流,寿常有”之意。另外,北京还有两座流杯亭遗址:一座是圆明园的坐石临流遗址,其上半部分保存在中山公园,即兰亭八柱亭;另一座在海淀区醇亲王墓的阳宅,现存基址。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4月18日8版)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