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讯!谷雨时鲜不负春光

2023-04-22 15:00:32 来源:教育之家

谷雨,意为“雨生百谷”。在这个滋润的节气里,我们用春日美味解读幸福人生。

太极湾里的“瘦鲤鱼”

阿勒得尔图 王 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谷雨时节,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令人心驰神往的老牛湾旅游区的山巅谷底到处都是次第开放的杏花,满山遍野,花香弥漫。

老牛湾旅游区由包子塔湾、老牛湾、太极湾和杨家川小峽谷组成,通称“三湾一谷”。

太极湾还算古朴,披着浓浓的神秘色彩。

常听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现在想来这“九十九道湾”之说应该属于文学修辞的范畴,到底黄河有多少道湾,恐怕是“说也说不清楚”。

然而,在黄河诸多道湾中,太极湾肯定是一道极富个性、极具特点的河湾。曾任四座塔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0年之久的石玉山如今已年届七旬,头发有些灰白,背也有些驼,但却精神矍铄、意气风发。作为挚爱这条河流、这片热土的“老导游”,他讲起太极湾来出神入化、饱含深情。

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四座塔村时划出一道“S”形湾,颇似周易八卦阴阳鱼的太极图案,因此称为“太极湾”。

黄河西岸是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犹如天造地设的硕大屏幕,而黄河东岸篮球场大小的马蹄形岛屿又是无与伦比的天然舞台。石书记眉飞色舞、喜形于色地说:“现在时兴实景演出,这里若是被开发出来,不比任何实景演出的场地差。”

石书记极为好客,家宴也极为丰盛。

摆上餐桌的一盘鲤鱼,成为石书记开席的话题,他津津有味地说:“其他地方的鲤鱼都是以肥为美,而我们这儿的鲤鱼以瘦为贵。我们这儿的河岸河底都是铜墙铁壁般的岩石,所以鱼类的食物极少。正因为如此,这里的鲤鱼特瘦特少特好吃!”

曾经读过一些描写鱼类鲜活肥美的诗词。诸如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清代诗人朱凤翔的“稻花落后鲤鱼肥”,但还不曾读过石书记所说的“鲤鱼之瘦”。

石书记的感情是朴素的,石书记的话语是朴实的,不由地令人想起从生态的角度诠释黄河变绿的学者王建中。他说:“黄河变绿是文明进程中综合水平提高的合力而形成。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手段和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长期成为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实践要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黄河变绿给内蒙古全面进步创造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机遇,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底色。”

在石书记的家宴上好吃的不仅是“鲤鱼之瘦”,还有油炸糕、酸米饭等独具特色的民间美食。油炸糕采用当地黍子脱皮成为黄米,加工为面粉,上锅蒸熟后包馅,放入油锅炸制而成,色泽金黄,外酥脆,内里既软又筋道。酸米饭分为粥、饭等多个品种,酸饭中含有益生菌,口感好,可助消化,是黄河沿岸一道特色食品。

告别太极湾和石书记,心心念念的仍然是太极湾的无限风光和令人垂涎的“鲤鱼之瘦”。

永川秀芽 茶韵悠长

侯华琳

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春花开至荼蘼,作物拔节生长。在这暮春初夏之交,重庆永川茶山竹海茶园里,春意甚浓,翠叶徐展,茶香满园,正是摘茶品茗的好时节。

茶文化发源于西汉的巴蜀,即如今的川渝两地,摘茶、制茶、煮茶的工艺以及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谷雨时节喝茶更是自古就有的习俗。清朝的郑板桥曾在《谷雨》一诗中写道:“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南方的传统习俗里,谷雨这一天摘茶品茗,有清火明目的功效和辟邪的意义。在与老友相聚的午后,煮一壶春茶,品悠然茶韵,赏尽暮春的最后一抹芳菲,迎接初夏的盎然生机。

重庆永川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温湿度、海拔、光照、降雨量、土壤条件等自然条件均适合茶叶的种植。而重庆永川茶山竹海茶园里,种植着10多万亩的永川秀芽。永川茶有着悠久的种植与生产历史,可追溯至两汉时期。到了民国初年,永川境内的巴岳山、箕山等地成为产茶地区。20世纪50年代,永川箕山已有当地茶农手工炒制绿茶。1959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始研制一种针形绿茶。1964年,被誉为“一代茶宗”的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根据该茶的产地和外形特征将其正式命名为“永川秀芽”。

永川秀芽属于绿茶类,独特的手工加工工艺包括摊放、杀青、揉捻、抖水、做形、烘焙六大流程,采用捞、翻、抖、团、滚、压、抓、理、搓九大手法,逐步形成其“形秀色绿、香高味爽”的独特品质。泡茶的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我们赏茶、品茶时,可以使用如下的简便冲泡方法:首先,准备好茶叶罐、茶杯碗、茶匙以及烧水壶等用具,用开水将茶杯烫洗至温杯;赏干茶成色,嗅闻干茶香气;用茶匙将茶叶拨入茶杯内;提壶将水沿杯壁冲入杯中等待约半分钟后,进行三次高位置冲泡,使杯内茶叶上下翻动,杯中上下茶汤浓度均匀,冲水入杯内至总容量的七成左右,有着“七分茶、三分情”的意蕴;冲泡后及时品茶,先闻香,再观色、啜饮,认真品尝茶的韵味。

目前,重庆永川茶山竹海建有中华茶艺山庄、永川秀芽茶叶中心,开展每年一届的永川秀芽斗茶大会和每两年一届的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传承茶艺文化,推动茶旅、茶艺、茶展融合发展。

今年4月至5月,正值第十届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暨川渝旅行商大会之际,永川区举办了永川秀芽采茶斗茶大赛、创意发展沙龙,以及青少年茶艺表演赛等活动。同时,还邀请了茶叶研究所与企业一同进行技术产业融合以及茶文化与品牌发展的探讨,积极推进茶旅融合,传承优秀茶文化。

一口蒿粑解乡愁

孔令晖

▲ 六安市非遗推介现场展示蒿子粑粑制作过程 郑明玥 摄

小时候,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但在春天有蒿子粑粑可以期待,在乡村在田野,肆意地吧唧嘴,畅快地深呼吸。如今身在异乡,感受不到那种率意天真,但那一口醇香却深入骨髓,异常挂念。

一到春天,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有制作蒿子粑粑的传统,这道传统美食,一是纪念故去的人,二是为活着的人祈福。

今年谷雨,我早早回家,母亲已经将做好的蒿子粑粑端上餐桌,大快朵颐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为何自己不上手学做,这样以后就可实现“粑粑自由”。

母亲告诉我,蒿子粑粑制作技术十分简单,原料就是野生青蒿、米粉、腊肉,但是制作过程非常费时费力。果然,采摘青蒿成了最吃力的一件事,青蒿大多生在山林田间,要采到它,你得登田埂,爬小山坡,对体力有极高要求。采摘时,要选择最新鲜的青蒿,掐取嫩头,用手轻轻揉搓,鲜嫩多汁,清香扑鼻。

采集来的鲜蒿拣除杂质,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将鲜蒿捧入手中,均匀用力,反复搓揉,汁液不断流出,逐步沥尽。沥尽涩汁后再进行漂洗,两三遍即可,然后放入经过热水浸泡的米粉。切记,米粉一定要烫熟,加米粉要趁热,拿个大锅铲子快速搅拌,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

随后,炒熟的腊肉丁出场,加入其中,用手捏搓成圆形即可,虽没上锅,但清香已经扑鼻,让人垂涎三尺。下一步就是上锅蒸制了,最好选用农村土灶和大锅,将捏制好的粑粑沿着大锅边缘贴好,小火开蒸,这样才能保证粑粑焦而不糊,同时也让腊肉的油脂和香味慢慢地渗透和浸润到整个粑粑里面。

大约半小时,蒿子粑粑就可以出锅了,掀开锅盖,青蒿香、米香、腊肉香完美融合,复合香气直冲脑门,这大概就是春天的味道。趁热吃,味道鲜香软糯,稍微放凉后,更加清香爽口。

制作蒿子粑粑耗时费力,所以家里每次都会多做一些,即使存放多日也不会变质,平日里还可以当做小零食,一杯绿茶,半块蒿子粑粑便可对付半天春光,如果勤快点,可以在锅里煎制一下,让其两面金黄,更是美味至极。

说来奇怪,只有在老家才能吃出蒿子粑粑最极致的味道,若换成现在的电锅蒸制,则立刻失去原来的味道。

安土重迁,看来,只有故乡的青蒿,一方土灶、一口铁锅、山间的柴火,才能做出最好的味道,这是食材的特性,更是地域饮食文化的基因烙印。

独爱婆婆丁

张建友

4月20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凤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刘广志下班后,带着小片刀和小柳筐,来到凤山镇所在地和平村旁的田野里,蹲下身子挖着刚刚长出不久的娇嫩婆婆丁。

谷雨时节,婆婆丁在天气寒冷的北方率先长出,也是北方人最先品尝到的美味野菜。婆婆丁学名蒲公英,有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清肝明目、清胃除湿、利尿通淋等作用,更是药食同源的代表性植物,因此受到北方人的青睐。每逢初春,冰雪刚刚融化,婆婆丁冒出头,人们便走到河边、山边、路边及田野,纷纷挖起婆婆丁。

大约一个多小时,刘广志挖了二斤多婆婆丁。他说,这时候的婆婆丁还普遍很小,再过个10多天,遍地都是婆婆丁,挖也挖不完。因婆婆丁吃起来清新爽口,很多城里人也会在周末来采挖。

刘广志到家后摘掉婆婆丁根部的杂草和泥土,放进盆里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后,蘸着刚刚炸好的鸡蛋酱,就着大米饭吃起来。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生活水平较低,婆婆丁是最普通的农家菜。通常的简单吃法就是婆婆丁蘸大酱,有时候也把一大筐婆婆丁用水焯过,攥成菜团蘸酱。特别是在粮食短缺时,就把婆婆丁与玉米面和在一起,蒸窝头或贴大饼子吃,用以渡过缺粮难关。

刘广志说,现在条件好了,除了野生的婆婆丁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塑料大棚里也一年四季种植婆婆丁,让城里人随时都能吃到新鲜的婆婆丁。而做法也由过去的蘸大酱、凉拌等几种简单做法,演变开发出凉菜、面食、汤品、饮品等八大系列几十种做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据刘广志介绍,婆婆丁系列美食因具有地域特色及花样繁多的种类,在野菜美食盛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受到天南地北游客的欢迎。就拿婆婆丁面食系列来说,很多饭店推出了婆婆丁包子、婆婆丁饺子、婆婆丁卷饼等多种面食,已成为旅游市场引流的重要美食项目。

据了解,黑龙江很多地方深挖婆婆丁文化内涵,推出蒲公英文化艺术节、蒲公英诗歌大会、蒲公英歌曲创作采风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庆市举办了多年的蒲公英小学生作文大赛,每年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生作文千篇以上,极大地传播了蒲公英文化。

刘广志说,婆婆丁已成他们家离不开的美食,吃婆婆丁时,会勾起很多酸甜苦辣的回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表示,凤山镇综合文化站将举办包括蒲公英厨艺大赛、蒲公英歌曲展演、蒲公英演讲比赛等十大板块的蒲公英杯系列文化活动,让蒲公英走进更多百姓、更多游客的心间。

吃菌之事 必有勇夫

范永贞

于我而言,喜欢谷雨这个节气有很多个理由,比如因为这一天是父亲的生日,因为喜欢它那个“上天为了奖赏仓颉造字成功而赐一场谷粒雨”的起源故事,还因为喜欢它“雨生百谷,润养万物”的吉祥寓意,更因为喜欢自谷雨起身边的亲朋好友又将义无反顾地成为“菇勇者”的美好期待。

云南丽江人把蘑菇称作“菌子”。谷雨时节,小河边或山涧里比较潮湿的地块陆陆续续冒出的羊肚菌预告了我们最爱的“菌”时光已经到来。自此,每一场雨都充满了大家的期待,因为随雨而来的是漫山遍野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野生菌的破土而出。自此,但凡有点闲暇时光,我们就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上山捡菌子,不一会儿的工夫,提篮里便会装满绿的铜绿菌、红的胭脂菌、黄的黄落伞、灰的麻母鸡、赤的奶浆菌、青的青头菌、美的牛肝菌、香的鸡枞菌、珍贵的松茸……自此,周末能不能带家人山上捡菌子、一年能去几次便成了我们衡量家庭幸福的重要指数。自此,很久不见的朋友,你约她一起吃饭她不一定能来,但约她一起捡菌子,那她肯定第一个先到。此时,大家都变得异常勇敢,平时不敢去的山林也可以孤身一人前往,只为了探寻林里是否会有心仪的菌子。自此,餐桌上也再无胃口不好之人,因为捡来的菌子都将变成一道道美味的佳肴,“全菌宴”成为宴请宾朋的美食新风尚。吃菌之事,必有勇夫,别人担心有毒的菌子,经过我们一番细心烹煮,都能变成美味的盘中餐,即便吃菌中毒的新闻频频发布,依旧坚信自己所捡食的那一朵肯定没毒,这是一种藏在云南人基因里的能力和自信。似乎菌子给了我们一种奇特的勇气,让大家一个个的都变成名副其实的“菇勇者”。

谷雨后,有一种压抑了一个冬春的情愫在心底蠢蠢欲动,让我们更加期待捡菌、吃菌的快乐时光,期待彼此都成为“菇勇者”。捡菌子不仅让我们多了很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赋予我们徒步远足的勇气,还可以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和烦恼抛之脑后,尽情享受和亲朋好友快乐相聚的美好时光。每一次捡菌子的启程都充满期待和未知,但在一次次长途跋涉的经历中,或是每一次弯腰捡拾的喜悦里,收获的不仅有五颜六色的菌子,还有色彩斑斓的记忆,让我们更加明白坚持与抵达、付出与收获的内在联结。捡菌子不仅是我们年少时的记忆,更成为一种剪不断放不下的乡愁,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不论长大后去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雨季都会异常想念家乡和亲人,怀念在家乡山野里恣意奔走、快乐捡菌的时光,给孤身在外努力拼搏的人带去温暖、希望和力量。是那段时光,让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一朝身为“菇勇者”,不畏再成孤勇者。

仓颉造字日 谷雨采茶时

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也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中文日。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当日发布的节气系列海报谷雨版将国际中文日作为主题。

谷雨排在春天节气的第六位,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谷雨节气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加,正是插秧新种、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谷雨与其他很多节气一样,都反映出节气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谷雨是新茶采摘的季节,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芽叶肥硕、叶质柔软、滋味鲜活,中医认为饮用谷雨时节采摘的茶能清火明目。

谷雨另一项习俗是祭祀仓颉,“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的民间传统。仓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汉字造字者,在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每年谷雨都要举办仓颉庙会。

2010年,联合国将国际中文日定于每年的谷雨时节,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今年的国际中文日将以“中国智慧,绿色发展”为主题,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渊源。

(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提供文图)

2023年4月22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谷雨时鲜不负春光》

↓ ↓ ↓ ↓ ↓ ↓ ↓ ↓ ↓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