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枪自尽的北洋海军爱国将领——杨用霖

2023-05-23 15:20:52 来源:文旅中国

摘要:甲午战争虽然是近代中国海军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失败,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爱国将领。而“镇远”舰继任管带(舰长)杨用霖则是其中较为耀眼的一位。文中,主要就对衔枪自尽的北洋海军爱国将领——杨用霖进行了详实论述介绍。


(资料图)

关键词:杨用霖;军人;北洋海军

明年就是甲午战争130周年。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海军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失败,回首这段历史,国人无不悲愤和叹息。日本自1894年7月挑起这场战争,到1894年11月北洋海军被围困在威海卫港湾内,北洋海军将士浴血奋战,打退日军多次海上进攻,在陆援无望,弹尽粮绝,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为了保住军人的气节和尊严,宁死不降,相继服毒自杀。这种自杀的方式,在世界军人中很独特 ,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多多少少都染上了一点异样的色斑。但是,在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中,唯独有一位采取比较军人化的自杀方式“衔枪自尽”,他就是“镇远”舰继任管带(舰长)杨用霖。

一、少年失学 自学成才

杨用霖,生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字雨臣,福建省闽县人,“少失怙恃,依伯兄腾霄以居”①,在他幼小的时候,父母因病去逝,生活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寄居在他堂兄杨腾霄家中,并把他抚养成人。他为人“性喜任侠,尚气节,重然诺”②,‚平时在家,少言寡语,勤快肯干,经常帮助堂兄打理家务。闲暇之时,每当遇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则“侃侃谈天下事,旁若无人”③。ƒ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以保家卫国,为国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雄心壮志,决心做一个报效国家的有用之人。他常对人讲“丈夫当立功,名垂不朽,勿与草木同腐”④。„从小失学,家境贫困,但他却聪明好学,积极上进。1871年(清同治十年),年仅17岁的杨用霖因聪明伶俐,被福建水师招募为新军,投充“新艺”炮舰为学生,跟随“新艺”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语言、文字、驾驶及枪炮之学”⑤。…新的环境,杨用霖如鱼得水,展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学习刻苦,用心专一“日夕勤劬,寒暑不辍,而穎悟锐进,於航海诸艺,日益精熟”⑥。1878年(清光绪四年)任福建水师“振威”炮舰管炮官,之后不久,又升迁为“艺新”炮舰二副。

二、首次远航 接舰成功

1879年6月林泰曾结束了两年的国外留学生涯回国,12月7日林泰曾持李鸿章信函管带“飞霆”、“镇西”二舰北上,发现杨用霖熟悉驾驶和枪炮技术,便调其同行。杨用霖调到北洋水师后,历任“飞霆”、“镇西”各舰二副。1880年(清光绪六年)12月3日,用霖奉命随丁汝昌、林泰曾去往英国接待“超勇”、“扬威”两艘快船,并充任“超勇”快船二副。在英国逗留期间,悉心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舰船各种性能。1881年11月18日杨用霖圆满完成接船任务回国。“超勇”、“扬威”二舰自1881年8月17日从英国的纽克所港起航,至11月18日到达天津大古港,历时三个月的海上航行,途径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可谓一次海上航行壮举。归国航行途中,杨用霖把此次航行当做练兵和学习的机会,始终坚守岗位,精心操作,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惊涛核浪,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了新型快船的驾驶、枪炮技术,出色的完成了接舰任务,这次接舰的磨练对杨用霖快速成长为海军人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1881年12月4日,清政府以杨用霖接“超勇”有功,“升大副,调“镇远”铁甲舰大副,旋升帮带大副,奉奖花翎,以守备用。”⑦杨用霖由于少时失学,在担任“镇远”舰大副期间,他深知要掌握近代海军先进技术,必须刻苦学习,平时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不懂之处,虚心求教,并博览群书,“公暇益肆力於书籍,手不释卷,才识遂日益增进”。深得长官的器重,当时担任北洋海军总教习琅威理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将来在海军方面的前途不可限量,“可为亚洲之纳尔逊也”。⑧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成军“新设员缺,李文忠(鸿章)公奏请以公(杨用霖)升署右翼中营游击”⑨。1891年,李鸿章巡阅北洋海军以杨用霖训练海军有功,“尚加副将衔,升用参将”⑩。杨用霖是北洋海军中唯一未经学堂正规培养靠自学奋斗,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

三、治军爱兵 杀敌卫疆

在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中,杨用霖威信很高,其为人“性喜任侠,尚气节,重然诺。”⑪且“沈毅忠勇”,在舰上带领士兵,能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时人称赞他“治军严明有威”⑫,他对士兵也非常关心,“爱抚士兵不啻家人子弟”⑬,凡有“疾苦劳顿,必亲临慰问”⑭,常把他“倚之如父兄也”⑮,所以士兵都对他感恩戴德,愿听他的话。

1894年9月17日,甲午黄海大战爆发,这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一场主力决战,在历时5个小时的战斗中,杨用霖协同管带林泰曾指挥“镇远”舰全体将士英勇杀敌,海战刚刚开始,他就激励部下说“马革裹尸为壮,战不必捷,然此海即余死所,时至矣,吾将以死报国,愿从者从,不愿从者吾弗强也”,⑯他的话深深地感动了属下,“众皆泣下曰:杨公(用霖)死,吾辈何以生?愿赴汤蹈火,惟公所命。”⑰激战中他指挥各员勇“奋力鏖战,弹火飞腾,血肉狼藉,(公)神色不动,而攻御愈力,敌为之却。”⑱激烈的炮战中,旗舰“定远”中弹起火,火势凶猛,大有向全舰迅速蔓延之势,在此危急关头,杨用霖突转“镇远”之舵,驶在“定远”舰的前面,“遮其前以受弹”,⑲从容应敌,并向敌舰发动攻击,使得“定远”舰有机会抓紧时间灭火。当时在附近海域观战的西方海军人士无不称赞道:“靡此而定远殆矣”。杨用霖这种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精神,难能可贵。甲午黄海大战历时近5个小时,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在世界海战史所罕见。战后清廷伦功,杨用霖“得奖补用副将,并给捷勇巴图鲁勇号”⑳。

四、义不独生,衔枪自尽

黄海大战结束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下令北洋海军舰船全部停泊在威海湾内。1894年11月14日凌晨,“镇远”完成了巡海任务,返回威海湾,进入北口时,“正直退海落潮水枯时,……为避雷标而误擦海底暗礁,“镇远”舰弹药舱、帆舱、煤舱、锅炉舱,以及水力机舱下部位等被水下礁石划破数道裂缝,”21,舱内进水甚急。第二天,管带林泰曾自感失职,忧愤自杀。杨用霖接替林泰曾,升护理左翼总兵兼“镇远”舰管带,他自感责任重大,没有时间叹息。由于当时旅顺口已经被日军占领,“镇远”舰不能到旅顺船坞抢修,杨用霖只能将“镇远”驶到刘公岛铁码头靠泊,率领员弁日夜赶修,终于将舰底裂缝修好,继续参加威海卫保卫战。

1895年2月2日,日军完全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刘公岛成为危如累卵的孤岛,日军采取水陆夹击,岛上形势岌岌可危。2月5日夜,日军偷袭威海湾中的北洋海军舰船,“定远”舰不幸中敌鱼雷,搁浅。2月10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殉国。12日凌晨,提督丁汝昌在损兵折将,外无援兵,内有诱降,弹尽粮绝的悲境下,也服毒自尽。此时的刘公岛被一片乞降逃生的氛围所笼罩。一些士兵云集铁码头或挤上“镇远”舰,要求乘舰离岛,杨用霖没有答应;北洋海军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和一些洋员密谋投降,并推举他出面与日军接洽投降事宜,他严词拒绝。在回舰的路上,杨用霖“概然思所以自处”22,回到驾驶舱内,他环顾四周,抚摸着和自己朝夕相处十四年的铁甲战舰,再看看舰上与自己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将士,毅然口诵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枪衔口,发弹自击”23。当部下听到枪声冲入他的住舱时,只见他端坐在椅子上,头垂在胸前,脑浆和鲜血从鼻孔汩汩地流向胸襟,而枪依然紧握手中。死时年仅四十岁。

杨用霖殉难后,清政府“嘉其忠烈,予优恤赏银治丧,赠提督衔。”24杨用霖是真正的男子汉,铁骨铮铮的军人。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发奋学习、立志报国、义不独生的人生轨迹上。他虽然没有牺牲在轰轰烈烈战场上,但他选择自杀的方式,要比其他将领更为壮烈,更为军人化,他用这种自杀方式,诠释了一个军人真正的内涵。他发出的是北洋海军的最后一枪,虽然这最后一声的枪响早日淹没在今天华夏大地一片喧嚣之中,但我们如果静下心来,走进历史的时空隧道,还是能感受到英烈那悲怆和无奈地长叹,怎能不让我们对他顿生敬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清)池仲祐朱撰:《海军纪实•杨镇军雨臣事略》,张侠、杨志本等合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出版,1982年5月第一版,第374页。⑳、22、23、24(清)池仲祐朱撰:《海军纪实•杨镇军雨臣事略》,张侠、杨志本等合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出版,1982年5月第一版, 第375页。21《北洋海军研究》(第二辑),戚俊杰、刘玉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第一版。戚俊杰撰《北洋海军爱国将领林泰曾》篇,第396页。

本文作者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丛华滋

责任编辑:杨孟烨
审核签发:于怀峰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