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非洲作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尤其是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获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国内对非洲作家作品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小说《回家之路》尤其值得一提。
2016年,年仅26岁的加纳裔美国作家雅阿·吉亚西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回家之路》,该书在出版后的一年内斩获了包括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协会奖、海明威奖、图书基金会奖等多个奖项。小说以大西洋奴隶贸易为背景,讲述了埃菲亚和艾希两个同母异父的非洲女孩及其后代的故事。故事跨度从18世纪60年代一直到21世纪,涉及三大洲和八代人的生活,从宏大视角展示了非洲奴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吉亚西没有停留在对白人从事奴隶贸易行为的谴责上,而是从非洲的历史与传统写起,既书写非洲奴隶为了维系主体性而进行的抗争,又真实地呈现了非洲广袤多姿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充盈着深厚的非洲情感。对非洲人民精神的成功书写,是《回家之路》成功的关键。
所谓“大西洋贸易”,又称为“三角贸易”,指的是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奴隶商贩从本国出发将纺织品、盐、枪械等物品运往西非换买非洲奴隶,然后沿“中间通道”(Middle Passage)将奴隶转卖到美洲,换取烟草、棉花、金银等原材料后返航。中间通道的出现,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商主义理念紧密相关。《回家之路》中的姐姐埃菲亚留在非洲,而妹妹艾希被卖到了美洲种植园,两姐妹及其后代的生活路径正揭示了中间通道的文学地理学特征。
18世纪末,英国为维系在奴隶贸易中的最大利润而推动海上奴隶贸易非法化,加勒比海巴巴多斯作为中间通道航程目的地的位置逐渐被牙买加和古巴替代。美洲东海岸市场,从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到牙买加,再到美国弗吉尼亚州、南卡罗来纳州等,中间通道沿着美洲东海岸由南向北延伸,形成了“纽约—古巴—西非”的新三角地带。与新旧三角贸易地理改变呼应,故事中,艾希家族的地理生活空间也是一路向北:到达美洲后(艾希),从美国密西西比州种植园到亚拉巴马州(内丝),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到美国密苏里州普拉特市(H),最终到达美国纽约市哈勒姆区(威莉、桑尼和马库斯)。埃菲亚第七代后辈玛乔丽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期间邂逅了艾希的第七代后辈马库斯,两支血脉最终在美国西海岸相聚,开始前往非洲的回家之路。这条从西非海角城堡开始的历程,经历大西洋到达美洲,从美国密西西比州往北到达美国纽约,往西到达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再从加利福尼亚州回到非洲。从地理版图看,艾希家族生活空间不断改变。虽然奴隶贸易和制度是直接原因,但家族流散的根本动力还是在找寻中间通道过程中丧失的主体性。艾希家族为了找寻主体性历经苦难:艾希在中间通道惨遭强暴;内丝逃跑未果,丈夫萨姆被吊死;柯乔身怀六甲的妻子安娜自杀;H长期下矿劳役,身心畸形;桑尼曾用毒品麻痹神经等。作者吉亚西在小说扉页勾勒了埃菲亚和艾希的家世谱系,清晰地标识了故事中30多个人物角色在家族谱系的位置,同时,在文学地理学意义上也象征着主体性寻觅的完结。谱系源自非洲母亲梅阿美,后分为埃菲亚、艾希两支,在各自经历七代后汇合,框架线索呈现完满的圆环状。在非洲文化里,圆圈或嘴里叼着尾巴的蛇被视为永恒的象征,而圆环状家谱系亦象征着主体性寻觅之旅的完成。家谱图前引用了西非阿坎族谚语:“家族像森林:从外面看来,它繁茂浓密;入世身处其中,你会发现每一棵树都自有其位置。”小说通过14个篇章分别讲述了每棵树独一无二的故事,但整部小说却低吟回荡着有关中间通道、有关黑非洲人寻找主体性的“树林”的故事。
《回家之路》中亦不乏对非洲风土人情的描绘,比如非洲部落的一夫多妻制、部落族群间的矛盾冲突、非洲人如何适应干旱发展种植等。其中最能体现非洲性和非洲情怀的,是贯穿在小说始终的传统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习俗。
非洲民众相信诸生平等,认为至上神隐身于茫茫宇宙之中,神灵世界和神秘力量是其信仰的关键所在。《回家之路》中,埃菲亚和艾希的神秘母亲梅阿美来自西非阿散蒂部落,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Maame”(梅阿美)在非洲土著语中意为“大地母亲”,在西非阿肯信仰中是主管创世的至上神,正呼应了故事之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发展线索。埃菲亚和艾希分别得到了梅阿美的石头项链,艾希在中间通道途中丢失了自己的项链。两个世纪后,埃菲亚的后代玛乔丽将祖先的项链交给马库斯,神秘石头的失而复得,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在归家的路途上,梅阿美的石头项链起到了指引的作用。在西非阿散蒂、芳蒂兰等部落里的人看来,水是最神圣的元素,是联结祖先的关键,这也是中间通道上常发生奴隶自杀事件的原因。在非洲文化里,如果水道意味着回家之路,那么火灾是断裂联结的隐患。小说中的两次火灾都导致了家庭的分裂:梅阿美和阿姱的两次纵火,前者为了报复烧毁了芳蒂兰部落,与埃菲亚骨肉分离;后者因疯癫纵火而至夫离子散,儿子亚乌被烧得面目全非。唯有水的联结能够修复火的隔断。在被谅解后,阿姱每年夏季会带玛乔丽去海边祭奠迷路的灵魂。小说最后,畏火的玛乔丽和惧水的马库斯在彼此帮助下克服了恐惧,水与火的联结,象征着归家圆环的最终建立。总而言之,吉亚西通过黑非洲视角对石头项链、海水与火焰等元素的独特书写,体现了非洲传统宗教的独特信仰方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非洲风土人情,更体现出其厚植非洲人民精神的非洲情怀。
《回家之路》的作者吉亚西出生在加纳,后随父母移居美国,是小说中玛乔丽的现实原型,小说亦是现代非洲学者重走祖辈中间通道的文学表达。虽然吉亚西也描写非洲人在大西洋中间通道、美洲奴隶制度中遭受的迫害、苦难和创伤,但没有囿于此,而是以更宏大的历史视角书写非洲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其中既有非洲人获取主体性的抗争,更有深埋非洲血脉中的“天造地化之果,赤道骄阳之子”的非洲情怀和文化自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话语体系在对殖民行为的批判中建构起来,但后殖民批评实际还从属于西方话语体系。非洲文学想要彰显非洲特色、走上健康生态的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摆脱西方话语体系束缚。
(作者系临沂大学副教授)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