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看点】非遗 | 西藏拉孜国家级非遗“跳”进上海杨浦YOUNG剧场

2023-06-06 21:15:04 来源:文旅中国

6月5日下午,“YOUNG剧场”内,以弹唱扎念琴+“踢踏舞”为表现形式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堆谐”亮相上海杨浦。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携手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此举办“遇见 | 雅江情滨江意·沪藏文化交流”专场演出。拉孜艺术团、日喀则艺术团、拉萨歌舞团、杨浦区文化馆共同演绎了12个沪藏两地优秀节目。此前该演出已于6月2日走进杨浦滨江,为上海市民带来一场来自5000公里外雪域高原的民族特色文化盛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堆谐《踏地狂舞》《飞弦踏春》《妙音踏舞》,谐钦《丰收之韵》,藏戏《扎西学巴》,夏尔巴舞蹈《夏尔巴的春天》,男女声二重唱《亲送援藏》《吉祥日喀则》,男女声四重唱《珠峰情滨江意》《我心中的城》,女声独唱《青藏高原》,歌舞《再唱山歌给党听》……整台演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其中,堆谐《飞弦踏春》多次走出深山,曾于2007年登上央视春晚,2014年在上海亚信峰会、2019年在“青春嘉年华 共圆亚洲梦—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演出。

拉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的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他们对堆谐情有独钟,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时都要表演堆谐,通过表演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之情。堆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拉孜堆谐通过走进上海进一步打响品牌、激发活力、温暖人心,正是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一个缩影。入藏以来,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发挥“堆谐之乡”等优势特色,讲好拉孜故事,推进当地文旅体教深度融合发展。本次演出的成功举办,联结了上海与西藏、杨浦与拉孜的深厚情谊,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双方的发展开创新局面,画出最大同心圆。

“非遗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作为。只有有了创新和创造,文化才会有发展,才会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作为《飞弦踏春》的词曲作者和歌舞编导,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拉孜县艺术团团长兼编导扎西旺拉在保留堆谐原有素材的同时,对音乐和舞蹈表现方式进行了创新,使堆谐从随性的个人舞蹈变为供大众欣赏的舞台艺术。

扎西旺拉参与编导的另外一部堆谐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舞蹈类群星大奖的《妙音踏舞》掀起了演出又一个高潮。这是一部结合现代舞蹈步伐新创作的作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充满了时代的活力与朝气。伴随着天籁般的歌声和演员们灵动的舞步,在场观众共同徜徉在藏族歌舞的世界中,领略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年近六十的扎西旺拉从未考虑过退休的事情,跳得少了,他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上。在上海指导排练时,看到眼前的藏族姑娘小伙,他的思绪有时也会回到5000公里外的故乡。

在拉孜的每一个白天,扎西旺拉不是待在县群众文化站,就是驻村文化指导。他把大量精力都放在县里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孜堆谐保护和传承活动”培训班。这个培训班,除了要培养一支热爱堆谐文化、热爱堆谐表演的年轻一代舞者,培训者还要求创作4至6个堆谐新曲目。2021年,拉孜县民间艺术团和98个行政村艺术队用传统歌舞的唱腔,自编自导了一些展现时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的演出内容,深入乡镇、村、学校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093场。“我现在教了300多个徒弟,还新创作了20多首曲子,并对约100个老曲子进行创新。”他说。

作为多次走出深山的传承人,扎西旺拉的眼光又从来不局限在故乡。上海,便是他心中最温暖的远方。“上海对我们的支持太大了,去年拉孜堆谐歌曲录音棚已投入使用。今年,借助进上海表演的东风,我们的装备进行了‘适应性’的更新:年轻演员的舞鞋,过去上脚了两只不一样,这次换了新的;身上的衣服,过去大多从拉萨弄过来,较为厚重,适合当地的舒缓的宫廷风,但不适合拉孜欢快的田野风格,跳起来很费劲,现在面料加入了纤维,轻便许多;还有最关键的琴,过去由山羊皮制作,出门演出热胀冷缩后变形变声,这次用了蛇皮,能保证原汁原味地呈现。”扎西旺拉的心中,还装着一个拉孜堆谐走向世界的梦想,“获得上海观众的认可,在‘演艺之都’站稳脚跟,我们走向世界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在上海援藏的支持下,当地政府提出多项政策鼓励年轻人加入,利用农闲时学习和排练堆谐曲目,推动堆谐的传承。90后的格桑卓玛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拉孜堆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巴最小的女儿,皮吉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父亲临终前,郑重地把堆谐托付给她:“一定要把堆谐传下去,即使有一天你不在了,舞蹈还在。”现在,30岁的她已经是拉孜县民间艺术团的专业演员,经常到基层来指导团员练习。艺术团青年演员扎普说:“在加入拉孜县艺术团的三年时间里,格桑卓玛经常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拉孜堆谐的弹跳重点,我们遇到难点问题也都会在第一时间去请教她,大家对她的评价很好。”

扎念琴是拉孜堆谐中最常用的弹拨乐器,2014年,“扎念琴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47岁的索朗琼拉是扎念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2010年,他和朋友们成立制作扎念琴的民族手工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牵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索朗琼拉则把自己制琴的“看家本领”分享给村民,用传统文化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如今,合作社有几十名学徒,扎念琴销往西藏各地。合作社年收入最高时达到百万元。

当晚的演出令不少观众为惊叹,“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藏族歌舞表演,感觉很震撼”,“尽管听不懂藏语,但完全不会有距离感”,“藏族歌舞很有民族气息也很热情时尚,西藏仿佛不再那么神秘遥远了”……

“你是珠峰的雪啊,化作了滨江的浪……”演出中最特别的节目之一,是原创歌曲《珠峰情滨江意》。这首歌的作词人之一,是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贇峰。他的创作思路结合援藏“一区对一县”,杨浦与拉孜、滨江与雅江的情感元素在歌曲中交织联动。

李贇峰还是这台演出的总策划。入藏后,他走村入户,多次在当地艺术团蹲点,对拉孜堆谐文化推广展开了充分的调研。在他看来,这些年,艺术团致力于堆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也曾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作为国家级非遗,它在大市场、大平台的知名度还不够响,其传承发展依然有许多不利因素。此时,对前述佳作进行整合,有利于重新把“名片”擦亮。拉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次仁扎西说,在上海援藏资金、资源、理念的助力下,拉孜县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让非遗项目“活”起来,更“火”起来。“关键在于撬动。我们节目融合,一方面,通过堆谐,撬动了拉孜文化艺术的整体性呈现;另一方面,在本地节目的撬动下,由拉孜艺术团、日喀则艺术团、拉萨歌舞团、杨浦艺术团共同演绎12个沪藏两地优秀节目,并在杨浦进行专场演出,实现文化的互融互通。”李贇峰说。

在他看来,堆谐文化作为非遗项目,既属于拉孜的“金字招牌”,又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要以全局的眼光来推广、来发扬,努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立体模式,不仅要包装、开发出一系列的精品节目、文创产品,还要依托援藏文化“三交”项目,走出去做节目展演、学术交流,并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在拉孜县设立文化学科观测点,助推拉孜文化向纵深发展。

通过上海援藏助力,拉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旅产业发展路子,特色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的愿景正逐渐照进现实。在更广的全域旅游层面,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在三年规划中强化“珠峰前站”功能,积极对接融入五县区域旅游环线建设:即组织开展拉孜县全域文化旅游整体规划设计与论证,推动形成拉孜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协助做好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圈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形成拉孜全域文化旅游线路图,助力拉孜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依托彭措林寺壁画、拉孜芒普旅游区、锡钦温泉、拉孜宗山古堡等旅游资源,引导和组织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拉孜的旅游资源;此外,加强柳乡西嘎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后续扶持,依托318国道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集产业、文旅、服务于一体的宜居宜业门户村。

“走出去、请进来”“寻求合作、共谋发展”,通过援藏助力,拉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旅产业发展路子,特色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的愿景正逐渐照进现实。

(文中图片为活动相关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