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胶州秧歌,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发源于山东省胶州市胶东街道东小屯村、南庄二村等村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艺术魅力著称于世,是汉民族民间舞蹈女性角色表演的典范。
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举办,胶州市成为中国秧歌节永久举办地,每两年举办一届。胶州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
2018年,文化馆胶州秧歌少儿艺术团受邀参加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开幕式的展演,短短一分钟的时间,胶州秧歌绽放于世界舞台。2020年,“胶州秧歌、三铺龙拳进校园”获评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创新实践案例第一名。2022年,以胶州秧歌基层培训志愿服务为主题拍摄的微电影《暖阳春苗》获评第三届戛纳国际微电影节“最佳公益片”奖。2023年,胶州秧歌节目《胶州湾畔舞翩跹》《亲姊热妹扭起来》受邀参加山东省文旅厅、滨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地欢歌”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活动启动仪式,胶州秧歌与鼓子秧歌进行交流展示;胶州市成功举办2023年胶州秧歌大赛,涌现出《上合秧歌情》《军鞋谣》《欢欣鼓舞》《花绣鞋》等一大批特色鲜明、表演的舞蹈作品;胶州秧歌舞蹈《奶奶的绣花鞋》由青岛市文化馆选送参加第十届全国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交流展演活动。
过去几年,胶州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办法》等文件,成立了胶州市秧歌艺术团、胶州秧歌研究会、胶州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等组织,每两年投入400多万元,举办中国秧歌节、胶州秧歌大赛;近几年来共投入近360万元,扶持打造了《秧歌乡的故事》等精品秧歌舞台剧,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分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和扶持。实现秧歌社团和秧歌表演队伍在全市800多个村庄、近百所学校的全覆盖。
2021年和2022年,胶州市投入经费近600万元,以20个社区为示范点,推进“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开展集中培训和驻点传习活动,推动胶州秧歌等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胶州市连续30多年举办新春秧歌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秧歌节、胶州秧歌大赛,每年举办胶州秧歌培训活动,实施胶州秧歌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工程,举办“寻找小小传承人——非遗(包括胶州秧歌)夏令营”、“传统胶州秧歌冬训”等活动,以上活动平均每年辐射人群50万人以上。推出以胶州秧歌为主的非遗云课堂、云舞台、云交流等线上服务活动近百次,参与人数近50000人次。
近年来,胶州市逐步构建起“中国秧歌城—胶州秧歌城广场—基层秧歌广场—秧歌展馆—传习场地”的秧歌传承设施体系,镇村秧歌排练厅、秧歌小广场(小舞台)等胶州秧歌传习阵地与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共用,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基层文化活动场所,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市镇两级文化馆(站)均建有非遗展厅、秧歌展厅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成为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的主阵地。
依托胶州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培育了一批以秧歌传承人为代表的骨干文艺力量,组建了一批以秧歌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民间活动队伍,包括惠民村村行专业演出队、邻里艺术团管区活动队、冬训传统节日活动队、各级文化志愿者队伍等,顺势推进“胶州秧歌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秧歌老艺人传帮带”等系列传承工程。在此基础上,每年可实现全市所有村居文艺演出100%覆盖,秧歌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胶州秧歌是当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最直接、最基础的形式,秧歌元素融入到秧歌会、广场舞、课间操、红歌会、运动会、非遗展等各种文体活动中,浸润于婚庆仪式、开业典礼、企业年会等各项社会活动中,成为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成为和谐邻里关系,建设文明新风的重要推手。通过创排《秧歌乡的故事》《辣椒红了》等精品舞台剧,把身边的故事用艺术的形式呈现给群众,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友好氛围。胶州秧歌元素与文化产业实现有效结合,开发出人物、标识、玩偶、剪纸等各类文创产品,并借助胶东国际机场、上合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常规性举办中国秧歌节、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研讨会、全国优秀秧歌展演、胶州秧歌大赛会等大型活动。胶州秧歌多次受邀参加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表演。胶州秧歌已成为汉族民间舞蹈传承保护实践的典范,成为胶州的城市文化名片。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