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鬼才钢琴家”伊沃·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ch)时隔7年再度莅临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舞台,为上海观众带来整套肖邦作品。
作为三年海外演出“空窗期”后第三位来访上海音乐厅的海外艺术名家,伊沃·波格莱里奇可谓是万众期待,音乐会门票在开售一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加座票也被立刻秒空。
(资料图)
当晚的音乐会以《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Op.61)开场,该作品是肖邦生前所作最后一首波兰舞曲,其结构复杂,主题材料众多,被看作是肖邦对曲折人生的音乐总结。波格莱里奇以他标志性的弹性速度、内聚力极强的触键和音乐线条,将旋律的柔美浪漫与自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中,独有的音乐语言颇具浓郁“肖邦特色”。波格莱里奇得天独厚的大手让每一个触键都均匀而充满色彩,出色的音色控制让现场观众惊叹。音乐会下半场的三首曲目,都是肖邦在该体裁中发表的唯一一部钢琴作品。
《F小调幻想曲》(Op.49)作为作曲家唯一一首幻想曲,在波格莱里奇的演绎下显得宽阔而睿智,呈现出极与众不同的质感。《降D大调摇篮曲》(Op.57)凝练精悍,单纯又充满诗意,其中的温柔旋律在《升F大调船歌》(Op.60)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许多钢琴家将《船歌》视为肖邦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波格莱里奇“立体化”“绘画化”的处理,赋予作品更深刻的美感,流露出一种独特的潜在色彩。
整场音乐会,波格莱里奇展现出他对层次、结构和节奏感的极度控制,通过演绎肖邦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作曲家如何领先于他的时代。他似乎与肖邦融为一体,再现作曲家在创作时的灵感和笔迹。音乐会最后,波格莱里奇加演了《升C小调前奏曲》《E大调夜曲》,为这一令人难忘的“肖邦之夜”画上圆满句号。
1958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的伊沃·波戈莱里奇7岁就开始学习钢琴,12岁时赴莫斯科求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及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1980年,伊沃·波格莱里奇入围了在华沙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三轮因个性太突出而被淘汰,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传奇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因力挺他从评委席愤而退出,使得整个音乐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位钢琴家。
富有传奇色彩的波格莱里奇也以“特立独行”闻名遐迩,被誉为“音乐界伏地魔”,拥有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创新演绎使他成为当今最独特的音乐思想家之一。
2022年2月,波格莱里奇在索尼新发行的唱片中,为我们展示了他对肖邦创作于人生最后阶段作品的全新理解,这也是钢琴家时隔20年来首次录制的肖邦作品专辑。而在随后的巡演中,波格莱里奇对肖邦作品的演绎均获得观众和评论界的好评。今年2月8日柏林爱乐大厅的音乐会之后,音乐评论家沃克·塔尔诺在《柏林晨报》上撰写评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认为波格莱里奇对肖邦的演绎极具启示性,并称其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肖邦演奏家”。
本场音乐会,距离波格莱里奇2016年莅临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已时隔7年,在此期间93岁的音乐厅也完成了一次修缮。“修旧如旧”的音乐厅让他倍感亲切。演出前一天,他表示在历史与现代等碰撞下,作为一位海外艺术家在演奏中会迸发出全新的灵感。“在音乐会部分曲目的演奏上,我将放慢速度,带来比较亲昵的私密的演奏,让乐迷体验仿佛是肖邦的即兴创作,而不是作曲。”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伊沃·波格莱里奇现场演绎不走常规,但他对于音乐会的准备十分严谨刻苦。自6月21日抵沪,波格莱里奇的每日日程只有“练琴”和“休息”两个选项,而为了确保最好的音响效果,他的练琴时间甚至持续到观众入场阶段。观众们在音乐会前会看到波格莱里奇在台上练琴的画面,这对于古典乐迷来说也是相当“出人意料”。
随着波格莱里奇音乐会的落幕,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在恢复涉外演出后公布的4位海外艺术家已经有3位与上海乐迷见面。每场演出门票均在短时间内一抢而空。法国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Gautier Capuçon)、法国钢琴家大卫·弗雷(David Fray)、“鬼才钢琴家”伊沃·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ch)用满满的热情与诚意感动了上海的乐迷朋友,不绝于耳的掌声则是乐迷对他们的最好回应。
据悉,6月28日,76岁高龄的小提琴泰斗吉顿·克莱默时隔七年也将再度登台音乐厅,且将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选为此行的唯一一站。作为苏俄小提琴学派的传人,克莱默不但技巧全面、过硬,且音乐修养深厚,见地独到。他的演奏曲目涉猎广泛,将带来一套横跨古典主义时期至当代的曲目。目前门票也已经全部售罄。
(文中图片为活动现场,由主办方提供)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