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农民画稚拙夸张色彩浓郁、宝山杨行吹塑版画色彩丰润肌理效果独特、松江丝网版画色层重影多变、长宁的月份牌年画复古与时尚结合、青浦水印版画意蕴独具东方审美特色、嘉定竹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浙江舟山渔民画表现的多为大海及与海相关的事物,色彩主观浓烈,造型大胆夸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安徽青阳的农民画充满着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江南各地民间民俗风情跃然墙上。6月30日,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在奉贤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艺文空间举行。
(资料图)
本届画展采取上海地区征稿和苏浙皖邀请参展的方式进行。经过半年的筹备,共收到来自上海各区文化馆与个人通道投稿作品3000余件,经过各级评选,最终遴选出获奖、入选作品124件及苏浙皖邀请参展作品30件,共计154件作品参展。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看上海”描绘上海都市风情的作品;“共江南”呈现长三角各地文化作品;“绘华章”从日常生活、重大事件等方面描绘市民的美好现代生活。展览作品以农民画、版画等民间民俗类艺术为主,同时涵盖国画、油画、连环画、年画、竹刻、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作品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展览的综合性、多样性与包容性,带有厚重的地域特色、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全方位展现长三角群文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评委们认为“江南之春”整体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江南之春”从田间、地头走来,传统农民画乡的文化工作者与当地百姓一起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火热的农村生产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览画种以农民画、民间民俗为主,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市民美育的不断提升,画展开始吸纳中国画、油画、综合材料等艺术门类,并根据每一届的主题定位,对画种也有所侧重和增减,虽然展览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美术作品展,但对传统海派民间民俗艺术的关注,是“江南之春”始终如一的定位。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项目负责人陈迪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之春”美术展在不断地融合与拓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进来,作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新格局。为了使作品门类更加的丰富多样,传统民间民俗艺术也对材料、内容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提升,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推开红漆木门,装饰着灶花的灶台上,摆放着蒸笼、锅,上面还“吊着”竹篮和酒,下面则是各色暖瓶和小木凳,丰富的色彩、细腻的勾划,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一等奖获得者金山文化馆文化干部刘静静是科班出身,她的农名画《灶台间》用丙烯等材料,通过新的艺术语言对农民画进行了创作。该作品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式都让人耳目一新。刘静静认为对于农民画发展一要继承,二要创新。“学习前辈画家的创作思路与技巧,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创新农民画,如何让农民画能够像其它画种一样螺旋上升、推陈出新,从而创造出拥有自己标识的作品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
一等奖作品,陈晓云的黑白木刻《吾爱中华好戏曲—梁祝》,选择了黑白木刻来表现越剧《梁祝》,气质纯朴单纯,借用了民间木板年画的对仗、框帷等典型的表现形式,运用比较直白的刀法,尽量舍去过渡块面,使造型和整体黑白分布更加干脆。宣纸手工拓印,有更多的手工痕迹,并且增加一些碑拓的质感,也能感受到宣纸独有的温润。
国画作品《鳞萃比栉》以传统绘画的以线赋形、骨法用笔为基调,将大量的城市建筑有序排叠而成的一幅满构图作品。作者乔晓燕以纯水墨元素亦虚亦实地将当代艺术语言与中国画有机融合,展现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繁荣景象以及安泰的时代风貌。
作者马婕的《花灯锦绣绕曲桥》则用农民画的手法记录下豫园九曲桥上游玩赏灯的市民游客和和睦睦、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上海始终关注长三角区域群文美术创作联动。从2021年第二十一届“江南之春”开始,画展开始面向沪、苏、浙、皖广泛征集作品,采取定向征集与邀请参展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将品牌效应辐射到长三角地区。这些地区虽地域相连,但不同地区的作品呈现的样貌各具特色。
本次展览专门为苏浙皖长三角地区开辟了一个板块——“共江南”,展示苏浙皖三地既有与上海相同的江南特色,也各富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以飨观众。剪纸、竹签、年画、渔民画、农民画、草编画……为观众带来一股既熟悉又新鲜的江南风。
“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不仅承载着上海群文美术的发展轨迹,更成长为上海画坛群众性、标志性、权威性的品牌美术大展。上海美协秘书长、评委丁设期待更多人参与进来关注和挖掘上海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结合当下创作,共同实践和探索更好地用艺术语言进行全国以及全球传播。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
(文中图片为活动现场,由主办方提供)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