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记者观察到多地非遗产品销量持续走高。据了解,更多游客表现出对非遗产品由衷的喜爱,为此乐于慢下来、留下来,尝试更独特而深刻的文旅体验。
(资料图片)
款款走来 神采非凡
提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一团和气”。作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经典图式,其采用圆形构图,造型突出。“我们的木版年画不是只在年节畅销,而是一年到头都有热度,近期我们还收到不少‘一团和气’的订单。”桃花坞木版年画乔麦年画工作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各个生活场景,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还远播欧洲、日本,对当地美学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迈向现代是否神采依然非凡?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创新举措做出肯定的回答。
时下,针对暑期游客和学生群体,乔麦年画工作室推出系列亲子活动。该活动将年画套版印刷的主要工序拆解成套色印章,让不适合使用刻刀的小朋友进行印画体验,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也方便孩子们理解。年龄稍大一些的中学生可以选择2.5小时至3小时的课程,不仅能学习用刀具制作木版,相对独立地完成刻印、装裱,还可以系统了解年画的历史。此外,带有非遗元素的驱蚊贴、折扇等产品也很受欢迎。
据了解,乔麦年画工作室已积累了多年产品开发经验,相关设计日趋成熟。“所有流程不会因熟练而减省,打样出样后,我们会密切跟进市场反馈,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复盘分析,让产品越来越有品质。”乔麦年画工作室负责人表示,围绕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乔麦的作品,相关衍生品开发周期几乎与创作同步,第一时间将最新作品带给公众。同时,乔麦年画工作室还与上海百雀羚等品牌进行联名合作,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很多消费者表达了他们的惊喜:原来年画还能做出水墨画的效果,特别开眼界。”该负责人说,消费者的惊喜就是最好的肯定。
更好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
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蕴含着精湛的织造技艺,如今它已不囿于“贵族传统”,而变成一件件精美的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暑期的主要客群除了游客,还有带着特定文化体验目标的华人华侨同胞和海外客商,以及希望将云锦作为礼物赠予亲朋好友的本地居民。综合来看,方便携带、单价在千元左右的文创产品和伴手礼更受欢迎,如云锦框画、卡包、摆件等。”南京云锦研究所品牌总监祖皓表示,对云锦感兴趣的消费者如果看中大件作品,也可以通过电商下单购买,享受送货到家的服务。
祖皓介绍,云锦相关艺术品一直较有市场,其中胸针、发夹、香囊等配饰是长期爆款,明信片、联名公交卡等新式文创更是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我们推出的香薰,取材于明代老虎图案的官补,跟蔷薇组合,名为‘虎嗅蔷薇’,获得了设计奖项,现在已经成为明星产品。”祖皓表示,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文创开发时,坚持守正创新,更观照现代人审美,做到不拘于传统纹样,又不失其美好寓意。
依托优秀设计人才队伍,南京云锦研究所推出了众多出彩产品,而究其根本,则是这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厚,传承发展科学有序。据了解,目前与南京云锦研究所保持密切联系的非遗传承人至少有8位,占全国云锦织造技艺相关非遗传承人一半以上。“如今南京云锦传承人的梯队更加完善,年轻一辈在接续传承的同时,在技法上更加全面,在思维上更加活跃。他们既存匠人之心,又能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市场,努力以作品和产品与消费者对话,与年轻群体建立了很好的情感链接,这对于文化传承和非遗品牌建设意义重大。”祖皓认为。
不断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
致力于传承苗绣20余载,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董事长石丽平通过“企业+工坊+农户”模式,打造了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极大地推动了苗绣产品发展。
近年来,该公司已发展成为种、染、织、绣全产业链的专业化企业,立足于传统苗绣、植物染色和手工编织的开发,融民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设计制作出做工精细、创意新颖、形态美观、内涵丰富的产品。
“我们通过精心设计和包装,使产品更具有视觉美感。通过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精准定位文旅消费市场,扩大产品受众面。此外,进行网络直播等宣传,吸引消费者关注。”石丽平介绍,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找到她和团队,达成了合作,也实现了信息共享。目前,相关非遗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了解,今年暑期,香包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松桃苗绣产品之一,仅7月,销售额就达50万元至60万元。“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向大众,价格基本在100元之内。香包既实用又美观,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石丽平说。
“今年暑期,我们的销售额预计会超过20万元。团扇、油纸伞及小件竹制品等百元以内的非遗产品卖得比较好。”东阳无骨针刺花灯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许宾自2016年就开始和景区合作,不仅把东阳无骨针刺花灯带到浙江金华市横店圆明新园,还整合了中国结、织布、剪纸、麦秆画等非遗项目,研发了10多项手工类非遗体验研学课程。
“学生团和亲子团更喜欢选择有体验项目的景区。景区有场地、配套设备等优势,缺的是丰富的文化内容。优质的非遗课程正好弥补了景区的短板,而在景区开展研学也减少了各项成本开支。”许宾表示。
游、学结合,让非遗项目与景区形成了很好的互惠互利互补关系。从最早的几千人次,到目前每年十几万人次,许宾及其团队开发的研学模式渐入佳境。目前,他们正忙于夏令营活动,预计暑期将迎接四五千人次的游客。
2023年7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非遗产品热销透视文旅消费升级》
↓ ↓ ↓ ↓ ↓ ↓ ↓ ↓ ↓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