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了解一点新宁历史、文化的人几乎都知道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有八大古景或十大古景。但到底有多少古景?叫什么名称?在现在新宁的什么地方?
(资料图)
明万历年间所修《新宁县志》之《地理考-胜地》记载了“澬南十景”(以下简称万历志,澬即资江,澬南即资江南部,代指新宁),分别为:崀笏朝天、帽山占雨、溪洞晴岚、烟村古道、石幕扁舟、崖流瀑布、花渡春风、莲潭夜月、桃李宫墙、平沙柳浪。该志书还加以了说明,“旧有八,知县沈文系增其二,各有题咏”。沈文系增添的是桃李宫墙和平沙柳浪二景。换言之,除了沈增添的这二景,剩下的就是明代及其以前的古八景。
清代康熙年间所修的《新宁县志》之《地理考-十景》(以下简称康熙志)记载的十景则为:崀笏朝天、帽山占雨、莲谭夜月、花渡春风、石幕扁舟、烟村古道、崖流瀑布、溪洞晴岚、平沙柳浪、宫墙桃李。与万历新宁志名称一致,只是顺序不同,个别名称的词语颠倒了一下。 清道光年间所编《新宁县志》之《山川-十二景》(以下简称道光志)记载的古景则为:金城霁雪、崀笏朝天、帽山占雨、莲潭夜月、花渡春风、白亭夕照、石幕扁舟、烟村古道、崖流瀑布、溪洞晴岚、放生晓眺、温泉仙洞。与万历志和康熙志相比较,去掉了桃李宫墙和平沙柳浪二景,增添了温泉仙洞、放生晓眺、白亭夕照、金城雪霁四景,故共十二景。
清光绪年间刘坤一纂修的《新宁县志》卷三之《疆里表》(以下简称光绪志)记载了十二景,分别为:花渡春风、莲潭夜月、放生晚眺、白亭夕照、崀笏朝天、帽山占雨、金城雪霁、石幕扁舟、温泉仙洞、层岩瀑布、烟村古道、溪洞晴岚。与道光志相比较,十二景名称一致,只是顺序不同,两个景点名称的词语稍有变动,如崖流瀑布改为层岩瀑布,放生晓眺改为了放生晚眺。
民国时期(1949年前)所修的《新宁县志》确定的十景为:崀笏朝天、帽山占雨、莲潭夜月、花渡春风、石幕扁舟、烟村古道、崖流瀑布、溪洞晴岚、平沙柳浪、宫墙桃李。较光绪志它去掉了放生晚眺、温泉仙洞、金城雪霁、白亭夕照,加进了桃李宫墙和平沙柳浪。
以上古景,不管是八景、十景还是十二景,其实就是两大类,即自然古景和人文古景。
且看这些古景的前世今生。
崀笏朝天:万历志称“崀笏朝天,在县东南十五里,四野平旷,一石突起,方正如笏,夫夷川绕其下”。道光志称“在县西十五里,一石挺立千寻,远望如大臣正笏状”。明代御史、武冈人曹一夔曾诗赞“拔地芙蓉耸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门。夫彝江水平如掌,日捧红云朝至尊”。崀笏,即崀笏山(或称崀笏峰),即今崀山景区之将军石。它既是古景之最,又是现在崀山景区的“六绝”之一。康熙志曾描述,“由县治而上,似朝天笏;从盆溪而下,又似铜柱金茎,右觑如人,左顾如剑”。也难怪崀山的导游也这么介绍,“顺夷江而下看将军石,它像身披战袍、昂首挺立的武官;逆流而上看将军石,则像手捧笏板的文官”。
帽山占雨:这个景点其实就是一座山峰,叫仙峰寨,位于今金石镇水头片境内,又名纱帽山。每当雨季,山峰云缠雾绕,似纱帽罩顶,又若芙蓉朵朵。故有帽山占雨之名。明代新宁县令何士域曾赋诗,“芙蓉朵朵插溟濛,鞭起眠龙欲御空。枉说年来天叵测,随车两足即天功”。
莲潭夜月:万历志记载,“县西半里,有石壁,知县汪绍英镌‘回澜御冲’四字于壁上。每月夜波,光影相为掩映。昔种莲于浅渚,有‘花开并蒂,香闻十里’之句。后水湮沙涨,尽废。知县沈文系复募民栽之”。该古景的地点即今新宁县城放生阁下侧。现在虽然连荷莲的影子都没有了,但遥想此潭当年,河水回旋,浅渚植莲,皓月当空,潭波如镜,微风轻拂,荷叶连连,真美景也。也难怪明代御史曹一夔赋诗礼赞,“潭泛青莲旧有名,又怜明月碧潭生。珊瑚抱弄寒空影,不断香风夜气清”。
放生晚眺:该古景因放生阁而得名,和莲潭夜月在一个地方。古时石壁半腰平坦之处建阁,阁前建亭,亭前峭壁,壁下有潭,即莲潭。放生阁在明代叫狮蹲阁,明末重修时掘得一古碑,上刻“放生”二字,于是改名为“放生阁”。每当落日熔金,登亭送目,但见远山如黛,渔舟唱晚,景象万千。清代新宁知县崔锜曾赋诗,“江亭载酒对斜阳,四面青山一样妆。生市虫鱼怀孟简,轻鸥老衲两相忘”。2017一2019年,县文物局对放生阁又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昔日的景象又得以重现。
花渡春风:位于今新宁县城王家渡口一带。明清时期,王家渡口两岸,每当阳春三月,长堤柳岸,繁花似锦,满江花月,使人如入缥缈仙境,故有“花渡”美称。清新宁知县牟国镇曾诗赞,“曾传花渡在城东,花里行人渡口逢。若使满城花似锦,四时无日不春风”。现渡口已废,河东已改造成沿江风光带,花渡春风之盛景有望再现。
层崖瀑布:万历志记载,“层流瀑布,县东五里,发源自金峰山。悬泻十余丈,如拖素练,冬夏不绝”。万历志、康熙志、道光志、民国志均写作“崖流瀑布”,光绪志写作“层岩瀑布”。1995年出版的新编《新宁县志》则写作“层崖瀑布”。其地点在今县城城郊、新宁县老造纸厂当头的小峡谷里。县人现之为观瀑,其所在之村叫观瀑村,附近渡口叫观瀑渡(20世纪60年代观瀑大桥建成,渡口随之废弃)。从古到今,瀑布从山涧飞流直下,喷云溅雾,水石相击,轰鸣之声,数里可闻。明代新宁县令何士域有诗赞曰,“一道飞泉挂碧峰,浑似银汉下虬龙。罡风飒起寒涛立,声在悬崖石上松”。
石幕扁舟:万历志记载,“石幕扁舟,县东五里,有石如帷幕,绵亘里许,深潗荡漾,舟艇轻泛,可觞可咏”。地点即今金石镇永安村石安村对河的那一片沿河峭壁。峭壁绵延数里,临水一侧似幕摺叠,张悬垂挂。月白风清之时,泛舟江面,顿生天地悠悠、沧海一粟之叹。清代新宁知县袁刘芳诗赞,“石障绵连一望开,时将短棹碧波来。风泛赤壁情如许,满行山光入酒杯”。
金城霁雪:金城是指金城山,并非指金石这个县城。光绪志的记载如下,“金紫岭,东南别于大云山,一名金城山,一曰金峰,在城东十五里,《道书》所称五十九福地也。《舆地志》云石真人修炼处。有乳泉二,炼丹池一,天半有七星桥,一石横亘,探奇者多不得济。有棋盘石,方平如砥,石子八,石凳二;侧有石窦,曰‘铃子石’,登眺,可以憩止。明粤东巡抚张问行有诗镌壁,邑令候官林继显构亭,其上额曰‘乾坤一览’……旧志载‘金城霁雪’为夫夷十二景之一,邑令崔锜有诗。道光三十年,逆民李沅发等滋事,由粤逃窜金城山匿山后,岩谷提督向荣统军攻剿,捣其巢,生擒李逆等……小金峰,南别于金紫岭”。光绪志还解释了金紫岭得名的缘由,“上产云母石,返煦映之金紫色,照耀人目,故名(金紫岭)”。金城山、金峰山是一座山,山中有一个岭,就是金紫岭。久而久之,当地人只称金紫岭而不称金城山,更不称金峰山。即以金紫岭取代了金城山(金峰山)。寒冬时节,若普降大雪,金城山冰封雪盖,银妆素裹,如登临赏雪,又恰遇雪止放晴(霁,即雪止放晴),别有一番景象。此即金城霁雪。明代南安州知州、新宁窑市水溪人陈永猷《秋杪登金城山》赞曰,“载眺金峰景色新,亭嵌石腹果如铃。天低日近长安远,夏冷秋凉十月春。彩笔题诗真有兴,白衣送酒岂无人?夫彝胜概天成就,摄杖归来入梦频”。
烟村古道:位于烟村轿顶山。古道石径通幽,古木参天,寒气袭人,道旁石柱林立,如村舍之炊烟。清代新宁县令袁刘芳诗赞“竹户茅檐画不真,风光别自一般春。樵歌牧唱村前过,唤醒斜阳古道人”。
温泉仙洞:位于今县城城郊焦家垅一半山腰。光绪志记载,“温泉仙洞,侧有禅院,在松风亭东一里,石幕山南。明邑令汪绍英构亭,其上额曰‘接仙亭’,其泉清澈,四时温燠,故名。石壁镌‘温泉仙洞’四字”。现亭毁水枯,但洞中依然青雾缭绕。清代新宁县令牟国镇曾赋诗赞曰,“接仙亭下有温泉,亭上缘何不接仙?仙令不知何处去,洞门寂寂草芊芊”。
溪洞晴岚:万历志记载,“溪洞晴岚,县西三十里,山峰攒集,每日霁岚起,山腰光彩,如秋云可爱”。光绪志记载,“旧志载:‘溪洞晴岚’为夫夷十二景之一”。旧志也称“溪涧晴岚”。其范围大致为今麻林乡与石门一带之山峰。今万字寨以前也称晴岚山。晴云覆盖的天气,远望山陡岭峻,层蛮叠嶂,深邃无际,待云移形露,仍只见一山,变化无穷。明代御史曹一夔曾赋诗,“扶桑挂日雨初晴,一片岚光画不成。我欲结为青玉佩,醉招黄鹤阆吹笙”。
桃李宫墙:万历志记载,“新学宫前多空地,知县沈文系植桃李千株,花发时灿然如锦”。光绪志记载,“万历二十年,知县彭商英复迁(学宫)宋故址。二十七年,知县章应韶改迁于城南坡,自为记。三十三年,知县沈文系重修,刘应龙为之记……”。从光绪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的县令章应韶把学宫迁到城南的土坡上,过了几年沈文系又将学宫重新修建(应该是原址重建),而且在学宫前栽植了很多桃树和李树。学宫,古代指学校或孔庙。宫墙就是学宫的围墙。遥想当年,学宫修竣后,前面所植桃李已然成林,花开时节,宫墙巍峨夺目,花海更灿然。“桃李”与“宫墙”搭成绝配,相得益彰,不失为一处美景,在这样的环境中课读,心情也更为舒畅。只可惜此景今已无迹可寻。
平沙柳浪:万历志记载,“县(城)西水流迅騪,汇为沙洲三四处。堪舆家谓宜培固以当水口,知县沈文系种柳以护之。春和柳舒时,放舟觞咏于此”。从此记载看,当年沈文系植柳之处应在今县城西门斜对面(往上游一点点)河岸,那地方现在还有沙洲,也有古柳,说不定乃沈文系当年所植。
白亭夕照:道光志记载,“白亭夕照,在县(城)南一里”。具体位置即今县城原白公渡水头那边的渡口处。刘长佑在《新修白公渡亭记》中写道,“《史记》:‘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伐郢、烧彝陵,迁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新宁为黔中南境,或尝取道于斯于?父老又云:‘以昔贤白善居此而名’,然迹无可征,今俗所祀白公神,则固非武安君也。”这段话讲了两件事,一是白公渡之得名缘自白起,白起取楚,或许经过新宁。二是亭子旁边所建祠宇供奉的是关公而不是白起。按道理,既然渡口和亭子都以白公之名命名,何况白起也是古之战神,打仗非常厉害,与渡和亭相配套修个祠宇供奉白公也未尝不可。作者在记的后半部分分析了民间百姓供奉关公而不供奉白公的原因,“且武安君东破韩赵,南攻楚魏,勋各震宇内,其遗迹著于巫黔,以名斯渡。而后人不之祀,乃触犯关帝,良以帝之心如日在天中,无物不烛,白起则以一己之功利为乐,不惜迫敌于危,坑卒于险,未尝有一念及斯民之疾痛,而身度其安危也。乌乎,有私己之心,虽破军克敌如武安不足贵;有安人之心,则一津一舍之小,足以为仁”。在先贤刘长佑看来,白起无仁慈之心,杀人如麻,所以民间百姓不供奉祭祀他。有了仁慈之心,就是修个亭子和渡口,也是在做仁义之事,也值得提倡。关公那样非常讲义的人更值得供奉。 白亭夕照之古景,描述的是夕阳映照之下,一亭耸立江岸,江面波光粼粼。不失为美景。2O世纪80年代,白公渡桥建成后,白公渡也完成了使命,白公亭早已不复存在,庙宇还在,依旧供奉着武圣人关公。
纵观这些古景,自然景观依旧在,只是现在知名度不高,或者发现其它更漂亮的景点后,那些古景慢慢被县人所遗忘。无迹可寻的都是些人文成分较多的景观,如宫墙桃李,学宫都不存在了(桃李早就不存在了),桃李宫墙景点当然也不存在了。古景不再,还有个原因,当时凑成十景或十二景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比如明代县令沈文系,喜欢打造景点,喜欢给景点命名,也喜欢以景点作为题咏的对象。越是这种景点越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典型的就是桃李宫墙和平沙柳浪。尽管如此,但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贤在给景点命名时确实很讲究。其命名不但紧扣景点的特点,而且富有诗意,言简意赅。比如金城雪霁,一个霁字把雪止放晴的那个瞬间给抓住了,那个瞬间最美,不是雪最大的时候最美,也不是天地一笼统的时候最美。这些古景的命名还有个特点,都是四字句,都是由两个名词并列组成四字短语。在古诗词曲联的创作中能用白描的手法将一系列名词排列组合成一首诗或词或联或曲那最见功力。如马致远的《天尽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两个名词四个字即抓住景点最主要的特点,比如“石幕扁舟”,着一幕字抓住峭壁如帷幕的特点,用扁舟二字,虽是名词却使景点富有了动感,一看到这名称就使人马上联想到峭壁之下一叶扁舟的情景。相比之下,当代县人给崀山景点取的名称则逊色一些,比如称辣椒峰景点为仙椒钻地,虽然也形象,但毫无诗意。再比如八角寨峡谷名之为鲸鱼闹海,总觉得有点怪,也缺乏诗意。这说明给景点取一恰当而又有特色和诗意的名称也不容易。当然,谈狗永远比打狗容易,我是崀山人,也很热爱崀山,为什么不去给崀山相关景点取个好的名称呢?却在这里说这名称不好,那名称不好。
(图片拍摄:陈湘运)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