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面塑——指尖上的江湖

2023-09-07 17:25:03 来源:文旅中国

在穿境而过的李庄长江水滨,“宜宾面塑”十分引人注意。一个个人物形象生动,立体逼真,花草虫鸟惟妙惟肖,颜色搭配绚丽多彩,这就是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面塑带来的美好视觉感受。


(资料图片)

以面粉为原料,经过双手捏、搓、揉、按,就能制作出形态逼真的面塑作品。作为民俗艺术的代表之一,面塑造型饱满,色彩鲜艳,生动体现出市井特色。面人在手艺人的打造下显得神采飞扬、干姿百态。

面塑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俑”和汉朝的“傀儡”,也就是木偶。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民间祭祀、殉葬等仪式中,面俑替代木俑、陶俑来使用。此后,在唐代《封氏闻见记》卷六中记载:“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唐永徽四年(653年)的墓葬品中发现的女俑和半身男俑等,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实物资料,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

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人们在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使用面塑作为食品。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又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其中,“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讲述的就是捏面人。当时,面人不仅供人观赏,还可食用,因而谓之“果食”。面人有甲胄、戏曲人物、飞禽走兽等繁多花样。

明代工商业发展迅速,对艺术品需求增多,面塑也逐渐脱离食用性,转而向艺术性发展。面塑艺人也有了谋生手段,他们背着工具箱,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各显才能,互相学习,博采众长,促进了面塑发展及创新,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并使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到了清代,面塑艺术发扬光大。咸丰、光绪时期涌现不少面塑手艺人,面人的艺术价值也不断攀升。此后,随着文人士大夫加入其中,面塑作品更加精美典雅,文化气息愈加浓厚。面塑从最初的祭祀用品,到民俗节日中的玩意、食品,升级成为馈赠亲友或摆放家中的艺术品,制作水平、技法和表现力也日趋完善。

一个面人看起来不起眼,但在手艺人的双手下,就能创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或神采飞扬,或憨态可掬。虽然外观简洁,但一个作品需要几十道工序。要做成美观文雅的面塑艺术品,必须造型精致,制作考究,做到形神兼备,每个细节都要一丝不苟和尽善尽美。

专注刻画细节的面塑作品需要合适、趁手的工具,如拨子、拨棍、剪子、刀子、镊子、梳子、毛笔等。

“除了精湛技艺外,更主要的是心无旁骛,以及对这门传统文化最纯粹的热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宜宾面塑”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宜宾市翠屏区文化馆馆长赖维君在现场给大家介绍了他制作的作品。赖维君先后于2006年12月参加2006年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并现场展示相关作品。此后,他于2007年、2009年、2011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现场展示众多作品;2013年、2015年,其面塑作品于分别在澳门、美国旧金山展出;2017年,赖维君受邀参加“悉尼2017年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活动并在现场进行创作展示;2019年,赖维君受邀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四川文化周”活动并做了现场展示。

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辛勤付出。正因如此,老手艺的生命才得以不断延续,传统文化的智慧种子才得以保存。

非遗作品更应该有时代感,沉浸性和体验感,这样才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面塑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正在努力探索传承新路子,如非遗+旅游、非遗+民俗、非遗+研学等,希望这门手艺可以经久不息、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名扬四海。

(图片拍摄:露微)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