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中期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也有了大幅提高,正是在这一时期,茶始征税,茶始有字,茶始成书。唐代高度兴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饮茶之风的盛行,也使得茶具品类齐全,功用高度专业化。这些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器皿,对品饮过程中的感官享受更有裨益,实用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
唐代茶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几大品类,团饼茶是当时的主流茶品。团饼茶的加工工序复杂,简略来说,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基本工序。当时盛行的饮茶方式则为“煮茶”,又称“煎茶”,其程序亦十分繁复,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煮茶、酌茶等多道步骤,用到的茶具也非常之多,包括碾磨茶饼的器具“碾”、茶臼(茶研)、棒杵,筛茶的茶罗,储存茶的茶盒,煮茶的风炉、釜、则、熟盂、碗、水方等。
(资料图)
唐代的“煮茶法”虽已消逝于历史舞台,但其饮茶方式、茶具审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茶具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文字记载,也在许多唐代画作中留下了图像记录。如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萧翼赚兰亭图》,描绘了唐太宗时期的谏议大夫萧翼从辩才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中左下,一头戴纱帽、长须美髯的长者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一长柄釜(又作“茶铫”),铫中水将沸,长者似刚放下茶末,正欲持竹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躬身,双手端茶托、茶碗,正待锅内茶汤盛碗向宾主奉茶;炉边竹几上,放置着带托盏、碾茶的茶轮、盛茶的罐子。此画主题虽非茶事,但画卷左半部分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唐人的煮茶场景和所用茶具。
茶煮好后,准备好“瓢”,将茶汤添入茶碗即可饮用。当时,除了用碗来喝茶外,一盏一托式的茶盏也是主要的饮茶器。《茶经》中对当时最负盛名的邢窑和越窑茶具有过一段比较:“碗,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除了对瓷色、瓷质本身的对比,《茶经》中还有一段通过对比茶汤来分辨茶具的高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可见,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烧造的青瓷茶具。
到了宋代,茶文化高度发展,走向成熟。宋茶大致可分为腊茶和草茶两种形式,腊茶为团饼茶,草茶则是散条形的茶。饮茶方式上,除了沿袭唐代的“煮茶”,宋代还有“点茶”,即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待汤瓶水煮沸后冲点入茶盏,然后再用工具在盏中击拂。在茶器的审美上,宋人雅俗并举,茶具多为素色,线条流畅、平淡天真。
此外,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为便于观察茶汤沫浡鲜白的色泽,当时特别推崇黑釉盏。建盏就是一种黑釉瓷盏,因产于宋代的福建路建州而得名,是宋代茶人的首选。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有玉毫条的盏便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建窑。从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宋代文人笔下,可以看到他们对兔毫盏的喜爱。除了兔毫盏,像玳瑁盏、油滴盏等不同釉的深色茶盏以及一些浅色茶盏,也会得到宋人的欣赏,这展现了宋代多元的审美观念。建窑之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茶杯”之名亦始于宋代,南宋诗人陆游就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
明代以来,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饮茶方式的变革,进而影响到当时的茶具,以壶与杯搭配的茶具在这一时期占据主流,品茗杯便成了用于品茶及观赏汤色的专用茶杯。到了清代,就品茗杯而言,器型上并无太大变化,但装饰艺术较前代更为精致繁复,构思也更为巧妙。
一些茶具文物历经千年,通过考古发掘等方式为世人所见,为探索千年前的饮茶风尚提供了实物见证。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有多件各个年代的精美茶杯(盏、碗),一件件曾装满香茗的杯盏,映照出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沙窑青釉“荼埦”(唐):此碗高5.1、口径14.5、底径5.0厘米,碗内底心有“荼埦”二字刻款。在“茶”字形成之前,“荼”和“槚”“荈”“蔎”“茗”等都曾用来表示过茶。在《诗经》里,共有7处出现“荼”字,如《诗经·邶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长沙窑为唐代名窑,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唐中后期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以烧造生活用瓷为主。在唐代以前,茶具和酒具、水具常常一器多用。长沙窑青釉“荼埦”的出现,也说明唐代已经有了专用的茶具。
越窑青釉玉璧底碗(唐):在唐代,玉璧底碗还有个专用名称叫“茶瓯”,是茶具之一。此件玉璧底碗为唐代越窑烧造,敞口,斜壁,高3.8、口径16.0、底径6.5厘米,胎骨致密,圈足似玉壁,整体制作工艺中规中距、一丝不苟。釉质匀薄,釉色青中闪黄,有不规则的开片,光素无纹饰,质感柔润细腻,可谓越窑青瓷之精品。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初,流行于唐中、晚期,以其底足颇似玉璧形而得名。玉璧底碗的器型在唐代非常多见,在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传世。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这枚建盏高6.9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4.4厘米,深弧腹,小圈足。因为烧制时茶盏内外的釉面里析出的铁结晶看似丝丝兔毫,故名兔毫盏。宋人根据“兔毫”色泽不同,又分为“金兔毫”“银兔毫”“黄兔毫”,这件兔毫盏当属“银兔毫”。而兔毫盏之所以在当时就相当名贵,与烧制技艺有关,需要经年的配方、窑工的经验,还与烧制时窑内的温度和氧化还原氛围相关,也需要一点运气。
吉州窑洒釉碗(宋):这件吉州窑碗高4.6、口径11.3、底径4.5厘米,敛口,弧腹,矮圈足,通体施黑釉,内洒白花作为装饰。洒釉疏密有致,随意性强,似一幅泼墨图,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始烧于五代,而兴盛于宋,尤其在南宋时期,形成了规模极大的民间窑场。在建窑的影响下,吉州窑也生产各种黑釉盏。吉州窑的黑釉产品以木叶纹、剪纸贴花和玳瑁斑最为著名,洒釉也是其品种之一。
现代茶具材质、造型、品类繁多,根据功用主要分为煮具(烧水的壶具、热源等),饮具(茶壶、杯具、盖碗等),储具(储水、贮存茶叶、存放茶具、盛茶汤的器具),洁具(茶巾、水盂、茶盘、壶承等),辅具(茶道六用及其他配合器物,如滤网、养壶笔、茶荷、茶玩等);材质则包括陶、瓷、紫砂、玉石、竹木、果壳、金、银、锡、铁、铜、景泰蓝、不锈钢、玻璃、搪瓷、塑料等。一般而言,爱茶之人会根据不同的茶叶与心境,搭配合适的茶具。譬如冲泡早春的名优绿茶,以透色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为宜,欣赏细嫩、鲜活的茶叶在水中优美的姿态和茶汤的色泽变化,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者系中国茶叶博物馆展陈学术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陈璐整理,中国茶叶博物馆供图)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