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的明永乐年间,军户齐现德迁居山东聊城并开枝散叶,当地因此留名“齐南村”“齐北村”。延续至今,村民们间还传颂着先祖留下的古老故事,但超乎他们预料的是,脚下这块祖祖辈辈生活的风水宝地,早已有更古老的故事捷足先登。
(资料图)
棚户区改造现惊人大墓
600多年后的2022年,在稍显萧瑟的秋风里,探工师傅们为配合棚户区改造进行着考古勘探。他们挖开拆迁后的瓦砾,拨开枯黄的野草,落铲、提铲、倒出土芯、观察土色,周而复始的工作有些枯燥,这次的却好像有所不同,当5个间隔5米的探孔都没能探到地下遗迹的边界,大家在惊叹的同时也开始猜测,近6米深的黄土之下,到底埋藏了怎样的传奇?勘探队通过增加布孔密度进行“卡边”,逐步探明了一个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15米的轮廓,初步判断为一座汉代大墓!
勘探现场
联合发掘揭露千年真容
勘探报告一经上交就引起了高度重视,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及当地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大力支持下,由山东省考古研究院、聊城市考古研究院等单位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并制定了周密的发掘计划,做好了充足的物资保障。2023年3月,春风吹暖了封冻已久的大地,发掘的时机到来了。
因大墓体量的特殊性,考古队员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探方法,而是首先通过十字形解剖沟探明地层关系,然后进行了整体揭露。经过近两周的发掘作业,大墓的形制终于完全的展露了出来,朝向为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并列对称(东侧较西侧多一室,名为“前庭”),呈现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的汉代“前堂后寝”式结构,各室之间有单甬道或双甬道相连,同时,东西两侧的前室与中室之间亦有单甬道或双甬道相连。在场的队员们面对这个前所未见的形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让人揪心的是,在墓顶还发现了两处盗洞,墓室内可能已经被盗扰,其中一处甚至引发了西侧前、中室的部分坍塌,这将在未来雨季的降水中造成极大的风险。考古队员们只得加紧制定了进一步的计划,抓紧继续接下来的发掘工作。
M2大墓俯瞰图
面对不同墓室的保存情况,考古队员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清理西侧盗洞引起坍塌,拆除摇摇欲坠的部分墓顶,并对墙壁进行支护,这才能安全进入西侧的前、中室;东侧墓室的穹顶在长期的重力影响下已经变形成马鞍状,不得不由顶部打开并在内部用拱形钢板进行支撑以防止坍塌;打开两个后室的一角让空气得以流通,防止进入的人员出现缺氧现象。然后,戴好安全帽,先排水后进入,边清理边加固,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又细致的发掘作业,大墓内外的发掘清理工作终于赶在雨季之前完成了。
工人们清理墓室
室内整理尚有惊喜连连
当东汉末期的薄葬风气遇上猖獗的盗墓活动,“洗劫一空”、“家徒四壁”等成语此刻是无比的贴切。考古队员们惋惜着开始了室内整理阶段,将发掘出的一袋袋碎陶片进行了清洗、分类、拼接,最终整理出了成套的陶盘、耳杯、陶鼎以及陶魁、陶炉等器物,其中,漆衣陶耳杯和夹砂陶炉为相当罕见的器物,对于研究汉代山东社会特别是聊城地区的社会面貌与生产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队员们在进行室内整理
形制与体量省内双称最
发掘结束之际,山东省考古学会组织专家组进行了考察与论证,对M2大墓的发掘工作和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一,这种多室并葬中间以甬道连通的墓葬形式被称为“隔山葬”,目前发现的实例甚少,其发现对研究汉代墓葬形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M2大墓的面积体量与营造形制,称得上是目前山东地区所见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汉代大型砖室墓;其二,该墓建筑技术高超、结构复杂,所用砖材多样,构造上既有四隅券进式顶又有穹隆顶,是研究东汉晚期墓葬形制演变和建造技术的重要材料;其三,墓室四壁及穹顶存在全部熏黑的现象,痕迹均匀且覆盖细致,显然是有意为之,这种全国罕见的情况是否与葬俗或修筑方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来源:感知山东)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