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传统村落遗存着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转化,对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和美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让传统村落非遗得以良好传承,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推动传统村落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村落非遗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要遵循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要求。要从加强村民文化自信、拓展传承与创新发展空间、促进非遗在生产生活中活化等方面来探索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
构建多元教育体系,加强村民文化自信。村民文化自信是实现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立足点。村落主体乡土文化认知感与归属感的提升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村民文化自信的建立,有助于形成村落与外来文化的良性互动,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加强村民文化自信。一是通过乡村美育的途径,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展现非遗文化,通过课间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建设等渠道实现非遗的育人效用。二是借助村落中德高望重者的影响力开展村落文脉历史、家族渊源的讲解,构建村民文化内生力的自信。三是结合村落特定民俗文化开展民俗表演、家风传习等活动,培育传统村落居住者的人文情怀,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新型村落共同体。
“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村落的非遗要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运用“非遗+市场”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让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让人们充分地了解非遗的“根”和“源”。在形式表现上,将其有效融入各类产品及品牌中,通过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进行非遗传播和创新转化。如近来火爆的“村BA”“村超”等活动,就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使一场体育活动变成了一场文化盛筵,获得了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在传播形式上,要加强数字赋能,多路径传播传统村落非遗,构筑传统村落非遗传播新业态。
活态传承,促进非遗在生产生活中活化。许多非遗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在于其具备的一些功用能够服务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以活态传承为方向,将非遗与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促进传统村落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是通过生产性传承,促进传统加工技艺和相关产业链的活化。在坚守传统非遗核心技艺的前提下,适度运用现代加工技术和工具促进传统技艺的活化。延展传统村落非遗产品的产业链条,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传统村落非遗的经济价值活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历史风貌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村落发展实际情况,在尽可能减少对传统村落原生环境产生破坏的前提下,着力构建保护区与旅游区分离模式,有限度地转化利用传统村落非遗等资源,设计与村落环境相协调的旅游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三是借助“研学”路径,促进传统村落的非遗品牌活化。近年来,“研学”热度越来越高,传统村落要紧抓契机,发掘自身的非遗特色,创新“研学”新项目,通过与多方的合作推广,不断提升传统村落非遗文化品牌形象,从而拉动村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助推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