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迎来开馆的日子了。”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副主任祝汉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8月23日,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浙江文化和旅游》编辑部协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第三期“大家谈”圆桌会在浙江省非遗馆举行。杭州正野博展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徐征野,杭州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韩萌,媒体人、“城市秘密”创始人王群力,浙江省非遗馆传统戏剧厅仿古戏台施工总监许立峰,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岑国和,浙中传统民居营造传承人吕雄心等作为浙江省非遗馆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受邀参加会议。新华社浙江分社政法文教采访室副主任冯源,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浙报海外版原主编、高级记者章建民,凤凰卫视浙江公司总裁、凤凰网浙江总编辑、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以媒体观察员身份参加座谈交流,圆桌会由《中国文化报》浙江记者站站长、《浙江文化和旅游》主编徐继宏主持。
作为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浙江“十三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之一,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果,凝结了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非遗馆场馆建设者辛勤的汗水。2015年,浙江开始谋划布局非遗馆建设,2016年4月,浙江省非遗馆立项获批,2019年2月正式开工,2021年10月结顶。2017年4月,非遗馆正式启动藏品征集,同年11月,陆光正、徐朝兴、周锦云、高公博、嵇锡贵等26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向浙江省非遗馆共捐赠的38件(套)代表作品,成为非遗馆的第一批馆藏。目前,已征集到藏品1000余件(套),材质涉及金属、竹木、陶瓷、刺绣丝织、纸质等众多门类。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副主任祝汉明
(相关资料图)
《浙江文化和旅游》主编徐继宏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浙江省非遗馆位于杭州市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宗旨,以科学化保护、高质量研究、多维度传承、创新型服务为主要任务,展示灿若星河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开放共享的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始终突出并坚守了一个理念,即不要“殿堂”要“生活”。据介绍,馆内的一、二层为基本陈列,由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和美术、传统医药游艺、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板块组成,呈现浙江非遗文化生态的完整样貌;三层为传统工艺和传统戏剧两大专题厅以及传统表演艺术厅,既能静态展示传统戏剧、舞蹈的工艺作品,也能在该馆的200人传统艺术表演厅,常态性地观看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游艺、杂技等,同楼层的传统古戏台,将轮番展演浙江58个传统戏剧项目折子戏;四层为非遗数字和文献中心,这里对全省非遗资源进行全量集聚和监管。值得一提的是,场馆的地下一层还集中了非遗美食体验、非遗传承体验和临展厅等更多功能,游客可以品尝到全省各地的特色美食,并学习非遗手工艺制作。即将开馆的浙江省非遗馆是如何围绕非遗的真实性、传承性和整体性谋划非遗馆的展陈内容,将非遗元素更好地融入其中,又是如何根据非遗的特性来设计布局馆内的展陈空间与各项设施?亲历者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浙”里非遗如何策划展陈?设计说:
杭州正野博展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徐征野
徐征野说,今天大家都十分关心,共议非遗的“浙江现象”。在设计之初,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要怎么来解释非遗,明明是物质的展示,怎么做好非物质的表达?这是全国的难题,浙江可以来破题。我认为,在非遗馆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平衡,二要有特色,三能展现非遗的价值观。为规避“看到非遗作品,没有看到工坊”,我们对应调整展陈叙述逻辑和“故事线”,以动态故事代替静态描述,打造“非遗第一现场”,使得非遗作品更鲜活、更活态。比如说青田石雕大师倪东方,我们就把倪东方师徒作品汇聚在一起,把他的工具和工作台都“搬”了过来,再现了浙江非遗传承的群像。
杭州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韩萌
谈起海滨、山居、平原三个地域文化空间中所展示的不同浙江风土,韩萌如数家珍。她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浙江有水乡的桑蚕丝织,滨海的捕鱼晒盐,还有山居的播种仪式。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他们自己有自己的行事历,比如滨海人民会举行‘开洋节’‘谢洋节’等祈求渔船平安的仪式。尝试将非遗的手工概念植入到展览的布展中。在展陈设计上,利用大船来组成非遗馆从一楼到二楼之间整个空间的动线,让观众沿着这条动线上到船体去看,去了解与滨海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相关的生活生产和习俗,将这些内容通过船做一个整体的串联。过程永远是‘痛并快乐着’。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非遗生生不息,也给当下年轻人理解非遗提供新途径。”
媒体人、“城市秘密”创始人王群力
王群力表示,非遗馆建设要注重活态、殿堂、象征性。非遗的核心是人,展陈应更加突出人的因素。每一件非遗都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脾气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大师作品的时候,是看到他的灵魂。因此,非遗审美的解读,其实也是展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传播链条重要一环。尤其要体现出空间表达的艺术感、人类非遗的精神性以及非遗手艺的载体特质,精进这三点的表达,实现创新传统与现代连接相统一。
浙“里”非遗如何更好传承?传承人说:
浙江省非遗馆传统戏剧厅仿古戏台施工总监许立峰
许立峰介绍,仿古戏台位于非遗馆内的“传统戏剧厅”里,被誉为“非遗之眼”。许立峰详细介绍,我们做的戏台模型比例为1:4,戏台该有的东西都有,全构件一模一样。为了做这个模型,我和我儿子特意前往山西太原的一个古建模型制作基地,拜访过国家级传承人祁伟成,在最大程度地把传统古戏台的风貌呈现出来。因为事关非遗,所以在建造技艺上,比较完整沿用浙江传统营造技艺,聘请的均为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纯手工打造。这件体现充满浙江特色的戏台本身也能作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传统营造技艺的媒介。
浙中传统民居营造传承人吕雄心
“我们在房子里面再造房子,非常特别,也极具挑战。”吕雄心表示,非遗馆中的肃雍堂虽说达不到1:1完美复刻,但它的开间、进深与卢宅的肃雍堂一样,除了木雕构件,整个形制规定也全都进行了复制,使建造难度大大增加。然而原本需要半年时间的工程,在保证质量等各方面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60天“速”成古民居,既是挑战,更是我们传统建筑的突破。未来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肃雍堂的体验、互动中来,走进传统建筑,喜欢传统建筑。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岑国和
岑国和说,非遗传承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怎样能更好地把舟山古船文化和制作工艺传承下去。这次为浙江省非遗馆打造颇具舟山文化代表性的“绿眉毛”实船,并在杭州亚运会举行期间登场亮相,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艘完全由舟山市普陀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定制打造,长22米、宽5.5米、高15米的舟山“绿眉毛”海船,按照航海实船标准打造,各个部件比实船更精致,三尾三帆,采用梢木打造,建成后将放置在省非遗馆1楼的基本陈列区。在造船过程中,我们克服了不少实际困难。比如非遗馆内不能使用铲车、吊机等大型机械,只能靠人力搬运80多立方米的木料。为了保证工艺品质,我特地从舟山普陀带去了11位船厂里的老工匠。开工后,我们就一直留在杭州施工现场把关,力争完整还原传统“绿眉毛”海船的47道制作工艺。
“浙”里非遗如何面向未来?媒体人说:
凤凰卫视浙江公司总裁、凤凰网浙江总编辑、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葛继宏认为,回望20年,浙江非遗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未来,浙江能否走一直前面,在于传承。非遗馆的建设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对外要做好国际传播,展示中国风采,借亚运会之机,进一步提升非遗馆知名度;在内要推动“工匠精神”,打造技艺传承课程,文创产品,动漫形象,代言人等,借助全媒体力量,进一步赋能非遗的价值。“非遗馆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将我们的非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向全世界传达,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新华社浙江分社政法文教采访室副主任冯源
冯源认为,未来,非遗馆要展示更多非遗技艺,做好留存工作;要通过国际化的媒体,借助新华社等媒体力量,进一步发掘每一位传承人后面更多的故事;还要进一步做好活态传承,避免技艺断代,为下一代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多可能。
(图片来源:浙江省非遗馆提供)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