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iki粥
全文2650字,阅读时长大约9分钟。
(相关资料图)
几个月前,我有个朋友为了小孩上学,抛家舍业只身赴深圳。
几个月后,她在微信上跟我安利,说只恨深圳去晚了。
到了深圳才知道,这里的国际化教育全国开放程度最佳,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自由的芬芳,你也抓紧时间来吧!
这让我非常惊奇。
因为这个朋友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妈妈,她搞教育的原则一向是,但求最好不问价格的,从小送娃读国际幼儿园、双语学校,在奔赴深圳前,在学费昂贵的国际学校读了6年…
深圳这是多好啊,能让她开口安利?
于是,时隔两年我再次研究了下大湾区的教育。
01 / 生源
和北京温和佛系的国际学校相比,深圳顶尖的国际化学校都带着狼性的文化。
这也可以理解。
大部分北京的国际学校,一届毕业生也就几十个,少的还有十几个的,能过百的都是凤毛麟角。
在这样人烟稀少的环境里,国际化教育是挺纯粹的,可以有恐怖的师生比,可以搞小班教学,甚至能搞出多对一。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你不是在真实的中国里读书。跳出用钱
就是低竞争环境下的小孩缺乏同伴激励,他们甚至连竞争是什么都不知道。
但你看深圳的国际高中,比如深国交,一个年级有500多人,个个是经历了层层选拔的超级学霸,天生自带鸡血。
爹妈根本不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小孩的自驱力,因为他们自己就很清楚,五百人奔牛剑最后杀出重围的只有十来个,不想输给别人,只能拼命苦学。
而且,在深圳读国际高中的小孩和北京不太一样,很多从小读公立,原计划是要冲顶深圳四大,但中考差分只能转走国际路线寻找名校机会。
这有点像北京顶尖的公立国际部。
中途转轨国际路线的这群娃居然实现了学术的自由切换,虽说数理化具有天然优势,但体制内读书英文都不输国际学校,可见他们学习力有多强。
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你只能拿出12分的精神拼努力。之前北京有个国际学校转公立国际部的小孩说,每天早上6点起床读书,学到晚上12点觉得不够,心想自己还能更拼一点?
很多国际教育圈里的爹妈会想,这样的教育是不是过于鸡血?以前她也这样质疑过,所以一直用国际学校的圈子把小孩保护得很好。
但她家小孩读到初中毕业自己不满足,非要去苦哈哈的学校「争强好胜」,这让她突然就想明白了:
如果优秀者的竞争注定是一场长跑,那早一点加入高竞争的环境,也没什么不好。
02 / 家长
家长的心态也很不一样,她说。
深圳家长比北京更接地气儿更务实,她们会更关注学术。不像之前在北京国际学校读书,大家不谈学术只谈理念和情怀。如果你敢稍微质疑下教学的质量,就会被大家怀疑你没有教育的格局…
尤其是还有一堆顶尖的精英家庭,清北、哈耶普斯的爹妈所哺育的二代们,在国际学校躺了十几年最后照拿大藤牛剑的的offer,这就让家长更笃定躺进名校和可行。
在这个放养的世界,谈努力的是异类,只能纯拼基因智商。
我说这个我知道。
之前常常会有顺义妈妈跟我吐槽,说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有一个禁忌,就是不能你不能在公开场合爱学习。
就算你觉得老师教得不行、作业布置得太少,这都是不能在家长群里明说的。一说就会被其他家长围观鄙视,觉得你真的是很LOW啊…
在一年几十万学费的高级教育圈里混,你居然会在乎有没有作业。不懂吗?老师不留作业都是为了让小孩自学;你那么喜欢刷题,为什么不去读公立?
对此我也曾经迷惑,觉得北京国际教育圈的很多家长,搞教育就像吊了一锅鸡汤:重金下猛料不是为了升学,丢掉所有干货只求平躺的精神可以发扬光大…
但深圳家长就很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处在教育边陲地带起步太晚,错过了前十年「先进」理念的洗脑期,所以教育的思路十分纯粹:
既然耗费百万走国际路线,就是为把小孩送出国去读名校。
那择校逻辑就非常简单了:
不管有没有高逼格的教育理念,够不够FASION不重要,读名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自己就为什么样的学校买单。
深圳BASIS就是个例子。任凭国际教育的先驱们如何嘲讽它鸡血,也阻挡不了家长们对它趋之若鹜——
每年报名人数上千,淘汰率60%,一位难求。因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80%进入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学,40%左右成绩能达到牛津剑桥的录取标准。
有些家长甚至为了提前拿到这所学校的入场券,开始刷它的下游学校。深圳妈妈们热衷在朋友圈晒绿洲的offer,那骄傲的感觉绝对不输海淀家长把娃鸡进RDF…
虽然以升学为目的就未必全好全对,但至少给了苦心学术的家长一条更包容的国际教育之路。
这让我彻底理解了朋友说的「深圳教育的开放性」。
03 / 师资
国际化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是不管不顾自由奔放,还是以读最世界顶尖大学为目标而搭建的升学阶梯?
其实,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前一段时间有家长转了一篇文章,里面讲现在国际学校外教荒。她问「外教荒是不是等于国际学校走下坡路?」
其实并不是,反而可能因为外教的流失,国际学校发展越来越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国内好外教真的太少了,钱也太好赚了。
不少外国人来中国教书不是为了淘金就是为了旅游之余混点儿饭票。只是因为他们金发碧眼、会说两句外语,就被家长劣马当良驹…
体育老师教科学,小学老师带高中,这样的事儿层出不穷。甚至有的学校只拥有一个全能型外教。语数外通才,史地生都略懂,艺术体育课上也能看到她的身影,哪里有缺就补哪里。
学校花重金打造出了家长喜欢的国际化,但外教课堂连正常的秩序都没有,你还指望小孩学到点啥?
所以,我们就算搞国际教育,也不能把小孩的未来和外教的多少完全挂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人云亦云只会掉坑…
还有一点,就是贵的未必是对的。
朋友之前一年30万学费送娃读国际学校,到了深圳发现这里的学费基本腰斩。
除了最贵的两所外,普遍都在10万左右。深国交就算顶贵的了,一年也才20多万,这个价换到国际教育世界第二贵的帝都,早就划拉不到什么学校了…
教育,你可以一味求好、不求性价比,但如果对后者有追求,深圳的学校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不过,奔赴深圳的朋友说,也并非所有的家庭都适合深圳。
如果你追求务实搞学术,深圳对理工优势的小孩比较友好,学校很多资源,会不定期组织参观大厂、去看无人机;
但你家小孩要搞艺术史和哲学,就不要跟风南下,只有帝都的浑厚历史才支撑得起这种高大上专业的发展…
高竞争的环境对一心向学的家庭很适合,但如果你家小孩是高敏感人格,平时连作业都需要督促才能给你写,那就别加入这场战斗了,只怕他们还没出发,就已经内心受挫…
许多年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天堂向左,深圳向右》,讲深圳一代移民的艰苦奋斗,如今换到教育的背景下似乎一点儿也不违和。这就是一个努力可以逆天改命的城市——
有人爱也有人恨,有人逃离有人选择…但搞教育的爹妈永远不可能佛。
我想,这才是深圳吧。
-END-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