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唱起侗族大歌,迎接远方客人。 龚普康 摄
“歌声起,茶花开,欢迎你到燕茶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燕茶村的茶园里,村民们伴着侗族大歌采茶忙。
曾经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度贫困村的燕茶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2019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吴纯娟来到燕茶村推动扶贫工作。虽然燕茶村是个侗族村寨,但吴纯娟却发现在都柳江畔流传了上千年的侗族大歌,村里几乎无人会唱。“何不利用业务时间教村民唱侗族大歌,以此为抓手推动扶贫工作呢?”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吴纯娟开始了在燕茶村传歌授歌的日子。
(资料图)
日复一日,侗族大歌在燕茶村渐渐响起,村部会议室、村里的戏台、山上的千亩茶园……唱大歌的身影越来越多,村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大歌文艺队——“燕之声”。
如今,“燕之声”文艺队已经是三江小有名气的歌队,各种演出邀约不断,连续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广西“壮族三月三”的舞台。而这样的故事,在三江县的土地上时时上演着。
在侗乡,人们常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侗族人视歌为宝,有着“饭养身、歌养心”之说。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放式办学,定制化服务
自2016年8月起,由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主办、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承办的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在三江侗族地区逐渐推广。通过“市馆—县馆”整合资源,持续6年不间断地对县乡村开展全覆盖的侗族大歌全民艺术普及,让侗族群众得学、能唱侗族大歌,让普通市民能了解、欣赏侗族文化,也让侗族大歌实现从“高门槛”到“零门槛”,从无人能唱到遍地开花。如今,广场上、鼓楼中、月光下,侗乡处处皆是歌堂。
“我们的培训班面向所有群众,参训的学员有村寨居民,也有在校师生、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石妮妮说,经过多年的培育,侗族大歌免费培训成为当地特色鲜明的全民艺术普及和品牌,也是当地推进民族团结融合的有力抓手。截至目前,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共开设了线下线上培训课程100余期,直接或间接惠及群众40多万人次。
为拓展培训的广度,培训班打破传统课堂的“围栏”,采用接地气的“订单式”培训。从上课地点到课程内容皆由群众“点单”,实现最大化的“开放式”办学和“定制化”服务。既有以文化馆、传习所为阵地的社会公开报名学习,又有面向文艺队、社区、校园、机关和乡村团体的预约上门服务;既设置了面向普通群众的结合普及与展示的基础性培训,又设置了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群体的学习条件和需求开设不同教学时长、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方式的培训课程,真正把侗族大歌免费培训办成群众想学、爱学、要学的培训班。
线上“云”课堂,线下传帮带
2020年5月,因疫情防控,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主动延伸至线上,开启了首期线上培训直播。报名通道开启的第一天,50个名额一抢而空。“‘云’课堂不受时空限制,既为侗族大歌爱好者提供便利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也是我们文化服务效能的一次提档升级。”柳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林园告诉记者,目前,侗族大歌免费线上直播课程已经开办12期,并录制了侗族大歌传统曲目线上慕课10期,学员数量快速增长。
吴春月是“侗族大歌”的自治区级传承人,也是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的明星老师。和她一样,一批年轻有活力、有思想、有能力的新生代传承人以传歌为使命,陆续投入到免费培训中,为侗族大歌普及奠定了师资基础。在他们的带动下,部分学员在掌握了侗族大歌的基本唱法和表达方式后,积极回到单位、村屯传唱,组建大歌队,成为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的骨干力量。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在三江县形成了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的薪火相传良好氛围。目前,三江共有县级以上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19人(其中国家级2人),拥有侗族大歌文艺队100多个,传承区域辐射全县10个乡镇,共培养传承队伍5000多人,每年展示侗族大歌2500余场,成为三江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侗族大歌不仅丰富着侗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为三江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培训中组建成长起来的多支侗族大歌队,纷纷走进景区、特色旅游村寨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展演,唱歌渐渐从一门爱好发展成致富的技能。每年举办的侗族大歌节和侗族大歌比赛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观摩、感受,以侗族文化为内容的大型演出《坐妹》《侗听三江》《侗恋程阳》等成为吸引游客的文旅品牌。在歌声中,侗乡人民收获着喜悦、自信和满足,实现了好日子天天在歌里过的梦想。
2023年3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侗乡处处是歌堂》
↓ ↓ ↓ ↓ ↓ ↓ ↓ ↓ ↓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