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热点:评论 | 转化能守正 发展敢创新

2023-03-30 16:17:39 来源:教育快播网


(资料图)

今年是豫剧经典剧目《程婴救孤》搬上舞台20周年。《程婴救孤》的演出成功,可以说是继上个世纪《朝阳沟》之后,河南戏剧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在传统戏剧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既是阶段性成果,又有标志性意义。

对传统要有历史观,对传承要有价值观,对传播要有媒介观。从传统、传承和传播的角度,《程婴救孤》很好地把握了三个关系。

一是经典传承与表达创新的关系。《赵氏孤儿》的素材来源于《史记》 ,成名于元代杂剧,可以说是一部艺术经典了,也是中国第一部被翻译到欧洲的戏曲作品,被称之为“中国的哈姆雷特”。对这样一部古代经典的传承,必须要表达创新,具有时代观照和时代文风。

《程婴救孤》的表达创新,是很成功的。首先是剧名,“赵氏孤儿”聚焦在孤儿的命运上;而“程婴救孤”聚焦在程婴壮举上。其次是内容改编上,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由忠到义,由情到信,由家到国。在这里,“孤儿”已不只是皇家血脉,而是家国命运所系。“救孤”也不是“孤救”和孤存,而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变个人命运为国家兴亡,变凄情的苦诉为正义的呐喊。其三是演唱风格上,李树建取长补短,人戏交融,从凄切到激越,从义愤到激昂,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赋予程婴以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时代印记。可以说,主演李树建先生以他的敬业精神和独特优势,唱响了一曲别开生面的英雄壮歌和燕赵悲歌。

二是向下兼容与向上提升的关系。兼容就是如何普及,解决的是怎样赢得更广大的观众;提升就是提高质量,解决的是思想和艺术怎样更加完美统一,其实就是一个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问题。多年来河南豫剧一直面临着这样的悖论:一方面要取悦本土观众,走进村头地头,进入妇孺之口,把直白浅陋和野语村言当作话语谱系,这就和真善美、普适性形成了矛盾。

《程婴救孤》在这方面很好处理了两者关系。在剧本话语和唱腔设计上,注意到了烟火气和真善美、乡土味和年轻态相结合,通俗中求雅正,生动中见形象,低语境向高语境自然过渡。演唱风格上一改旧时代苦戏哭唱的哀怨基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慨当以慷,在“共情”和“共鸣”上考虑到了最大的公约数。在思想艺术提升方面,对标精品,立足高远,用时代价值高度反观历史人物,反复打磨。把原著的偏于“忠君”和“复仇”的理念,提高到家国情怀和伸张正义的境界,同时把握了历史意义与现代审美的逻辑契合点,从“站位”和“品位”上升华到了应有的高度。

三是舞台逻辑与视听逻辑的关系。戏剧是舞台艺术,舞台表达注重的是演出现场效果(关注的是主体状态);但戏剧也是视听艺术,视听表达注重的是终端呈现效果(关注的是客体感受)。

《程婴救孤》在讲究舞台表达的完美呈现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平台传播和终端呈现。从剧情安排的起、承、转、合,到演员表演的念、唱、做、打,既考虑到了连贯性,又兼顾到了可分性;既有可沉浸的现场感,又有可传播的视听感。尽量避免了大段的念白,和短促的唱段,自然大气,疾徐有致,长腔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短调如衔枚奔走,行色匆匆。尤其是画外音的巧妙嵌入,声光电的科技赋能,更强化了场景的扩展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剧中重要唱段,既是思想单元,也是情感单元,这就为二次分发和远程传播创造了良好前提条件。有道是:赵氏孤儿越千年,程婴救孤创新篇。文化自强方自信,豫剧振兴天地宽。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