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观察:公共 | 马伯庸做客长江讲坛 讲述历史中的大与小

2023-04-16 11:14:45 来源:教育联播网

4月15日,知名作家马伯庸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与读者分享《历史中的大与小》,马伯庸从历史长河中的小事入手,用小视角看大历史,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非凡的视听盛宴。

马伯庸

当天,长江讲坛迎来了恢复线下讲座以来最火爆的一场讲座,讲座预告发布后,门票在两个小时内已被热情的读者预约完毕,现场追加的100张站票也被等候的读者迅速领取。长江报告厅座无虚席,站票读者领取小坐垫在空地上席地而坐。很多读者笑言:“长江讲坛又恢复到一票难求的状态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讲座伊始,马伯庸表示,历史中的大与小,指的是看待历史的角度,是从宏观大方向把握,还是从微观细节切入。当我们带着细节去审视历史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一种人性的温度,与历史人物形成共鸣。同时,马伯庸结合自身经历说道,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味的讲道理不一定能行得通,如果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感,让受众者切身体会,会让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接下来,马伯庸以一些在平常看来“并不起眼”的小文物为出发点,发掘这些物件背后的“小人物”,并以这些历史中的“小人物”日常生活与心理活动为立足点,将读者们带入到一帧帧历史长河画面,让“小人物”的情感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更加贴近,与读者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从敦煌文书的精美书写文字,到文书员在不起眼的空白处画小人,不仅联想到曾经的我们在中学时期,在课本中的画小人的生活趣事;从古人抄写《兰亭集序》时,突然发现自己误把“亭”字写成“停”字,便在纸上涂改乱画,在没有写错按删除、亦或是修正液的古代,写了错字便只能愤怒地涂黑,看似寻常的笔迹,我们可以一窥古人的内心独白;从一个五岁早夭的孩子许阿瞿的墓志壁画内容,我们能看到墓主人在世时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表达了墓主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寄托,希望去世的孩子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幸福生活;《西游记》中耳熟能详、经历万水千山从天竺取来真经的唐三藏五十年后回到故乡,看到父母坟墓颓毁殆尽之后“追惟平昔,情不自宁”,马伯庸介绍到,唐僧幼年时双亲去世,即便后来成为得道高僧,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着对父母双亲深深的思念,打破了以往我们对唐三藏“清心寡欲,一心修佛”的认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与我们内心真实的感情更加贴近。

从睡虎地秦墓竹简切入到安陆三兄弟参军的老二黑夫与老三惊,分别给家中母亲写家书“要零花钱”,与80后“为兴趣爱好与家长打商量”以及00后“先花钱,最后紧要关头还款”的生活形象如出一辙,到了最后,这两封家书都是从老大衷的墓中发掘出来,再结合历史背景,正值秦国伐楚,黑夫与惊很有可能在伐楚的过程中战死异乡,而大哥只能通过将这些家书作为陪葬,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共享团聚。马伯庸表示,仅从这两具“小人物”的枯骨中就能看到在战乱年间,人们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渴望,直到后来秦汉大一统,英雄人物的出现虽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归根结底,正是“小人物”对底层生活的感知,让这股力量聚沙成塔,形成坚定的力量,促进一统大业的实现,推进历史的发展;而出生在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南越国国王赵佗,经历了秦皇汉武漫长的年代,却因政局无法在年老之后回归故乡,只能种植从北方移植来的枣树,数着树上珍贵的枣数,寄托对家乡的思念。马伯庸表示,他深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正是这些历史中的“小人物”的点点滴滴汇聚成历史长河,推动历史的齿轮向前迈进。

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现场

最后,读者结合自身经历从“如何进行写作,把握好细节”“如何陪伴、教育子女读书”“如何看待快节奏生活下,读书功利化等”与马伯庸进行互动。马伯庸以风趣幽默的言语,为读者答疑解惑。他表示,自己兴趣非常广泛、涉猎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知识储备积累,丰富自身的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思考,多采风。在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逐渐发现出不一样的点,书读千万遍,其义自见;马伯庸建议家长不要过度依赖听书,让孩子学会阅读,同时也要结合生活实际,增加孩子的生活阅历,让他们能够有真切的感知;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读书可以功利,但这个功利指是看书的目的,想从书中获得什么,带着目的看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培养健康、深入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互动结束后,在讲坛工作人员的安排下,马伯庸来到前排读者中间,席地而坐和全体读者合影。听众们有序上台与马伯庸交流,请他签书、合影留念,气氛活跃。

(图片由王亮拍摄)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