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头条丨艺术 | 楚人的瘦美风尚与服饰文化探究

2023-04-21 13:10:36 来源:教育之家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服饰文化与身体密不可分的关系,服饰可视为楚人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以中国古代身体美学思想和文化发展主线为依据,探讨楚服以瘦美为主的整体审美取向,梳理出隐含在传统服饰设计背后的美学思想和发展脉络。本文从身体视角对服饰设计以及文化范畴进行重新解读,有助于厘清和夯实楚人身体审美实践的理论根基。

英国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认为,现在是一个“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在艺术、社会科学到生物科学的众多领域里,我们对身体的认知都取得了进步”,在服饰研究领域也开始转型,英国学者乔安妮·恩特维斯尔表示:“衣装、身体和自我不是分开来设想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想象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饰史也是身体史,而且应该与身体实践结合起来。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服饰审美风尚,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也会以当时推崇的身体美为标准来表现。

楚人的瘦美风尚盛行


(资料图)

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在《实用美学》中提出“身体美学”应当作为一个学科,这标志着身体美学在西方生活型美学中正式登台亮相。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原点,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发生场所,身体自身的性质约束审美活动的发生形态。中国传统哲学中,通常将身体放置在抽象的心灵精神等概念下,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心与身虽然有别,但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实际上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不局限在肉体维度上,其背后还承载着更多的意义。从发展上看,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身体已成为重要的讨论对象,一些作品开始涉及身体,甚至有一些思想观念从身体中引申出来。从《韩非子》中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到《墨子·兼爱中》的“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再到《战国策·楚策》中的“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等记载可知,因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于是楚国大臣们通过每天只吃一顿饭的节食行为来达到楚王的这种特殊的审美效果。而由楚灵王引发的瘦腰之美的风尚,很快影响了楚国的审美风尚。于是,满城民众纷纷通过节食的方法来达到瘦腰的身形,进而也影响楚服饰趋于纤细的流行趋势。

由于楚灵王的偏好,“细腰”成为风靡楚国的唯一审美标准。为了迎合楚灵王的爱好,上自官员下至百姓,都掀起了对“细腰”的追捧。“细腰风尚”不仅改变了楚国上下的审美风尚,并且还间接地导致楚国陷入纷争与战乱的危机当中。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尹文认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统治者的行为举止会引起上行下效的后果,从而也会影响民风民俗。这些足以证明统治者的个人爱好与言行举止,影响了服饰及文化的审美风尚,并给社会风气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国家的形象和发展格局。当时的楚服饰是政治化美学在身体上外化的展示,人们将对美与政治的追求紧密相连,从而转变了楚服饰的审美趋向,使得抽象的政治权力通过服饰而具体化,也让服饰文化带有一定的阶级意义的象征。

瘦美风尚下的“楚式袍”

楚国时期的服饰美学实践研究需要从根本上关注楚人的身体,要依托身体美学解构时尚美学实践而展开研究。楚服是流动的楚文化。沈从文曾总结道:“楚服特征是男女衣着多趋于瘦长。”先秦楚人“细”和“长”的身体审美,在服饰文化中表现为“细腰瘦长”的楚袍。从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楚人的身体审美和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并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楚国处于水乡泽国的南方地区,以水为主的灵动之美影响着楚人的身体审美,纤柔灵动的身体超越了中原文化中端庄敦厚的审美。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理想的女性身体形象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文化不同,描绘女性的场景从田间转移到了山泽森林中,描写的人物从劳动女性转为项颈秀美、腰肢纤细的舞女或神女。据记载,楚女擅长“弓腰舞”,《淮南子·修务训》中提到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骋驰若骛”,很讲究曲线律动之美,这是非细腰不可的。《楚辞·大招》中提到的“小腰秀颈,若鲜卑只”“朱唇皓齿,嫭以姱只”“丰肉微骨,调以娱只”“嫮目宜笑,娥眉曼只”;《楚辞·招魂》中提到的美女“蛾眉曼睩”“靡颜腻理”“弱颜固植”“姱容修态”等语句,均描绘出上层社会理想的女性身体形象,即腰身纤细、身姿柔美灵动,展现了南方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楚楚动人的身影。

从美学法则来看,纤细的腰身能够拉伸身体的比例,形成修长的视觉效果。先秦楚人对“细”的爱好衍生出“长”的身体审美。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型编钟中,下两层每层三个钟簴都塑造成青铜武士擎着钟架的形象,称作“钟簴铜人”。各武士身材修长,衣长及地,腰身纤细,腰间系有腰带作装饰。楚袍以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的《人物龙凤图》帛画中人物为代表,一位高髻细腰、广袖长裙的贵族女子侧身而立,袖口宽松,细腰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在细腰美女的上方,画有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画中的妇女身穿楚式曲裾袍,领缘及衣衽用黑色织物装饰,描绘的曲裾形制最有特色。衣领、边等部位有宽阔深色的厚实锦缘边,绣有条纹,衣袖为琵琶袖,小口大袖,即俗话说的“张袂成荫”。袍身瘦小,袍长曳地,绣有卷曲纹,曲裾绕于前,腰间用丝织带束缚,曳地裙裾宛若轻柔翻卷的花瓣,与宽博下垂的琵琶袖一起衬托出女性纤细瘦弱的身姿,与人物上方瘦长灵秀的凤鸟和卷曲如“S”形状的龙相互呼应,反映出先秦楚人对纤细美的欣赏,也反映出细腰的确属于楚国人审美情趣的范畴。在出土的楚国彩绘木俑和漆奁所绘舞女的服装上,也可以看到曲裾和细腰的特点,而且大多也是袍长垂地,这种形制为汉代袍服所借鉴。男女束紧腰身使宽大的长袍显得更为灵动,这一形制应源于春秋时楚灵王好细腰装束的心理。

楚服与身体美学的内在关联

楚服饰追求含蓄、舒缓、内敛之风,是内在精神气质凸显的物化。服装是社会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有遮羞御寒等实用价值,更能作为传递社会群体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映射出精神世界的品质特性。独特的楚服饰审美文化亦是楚民族特性的显现。区别于中原地区服饰文化呈现出来的“狞厉美”,楚地服饰文化流露出浪漫、秀美、灵动之美,极具浪漫主义风格。楚人在楚国建国之初开始汲取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并逐步创新,兼收并蓄,进而形成独特的形体审美和服饰文化体系。楚民族本着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精神,吸收融合了当地土著巫神思想与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延伸楚文化的脉络,锐意创新,积极进取。另外,楚国推崇老庄学派“尚柔”,强调清净虚无、以柔克刚的处世之道,逐渐融入到楚国服饰文化中,楚服所流露出的浪漫俊逸与当时的“尚柔”思想相吻合。从《楚辞》中提到的“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楚服饰文化绽放着奇美、奔放、浪漫的光芒,一如那率真、热烈、浓郁的情感,影响了楚人的审美意识。作为楚文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载体,楚服显露在外的是浪漫俊逸的气质,蕴含在内的则是楚人独特的审美志趣。正是楚人浪漫主义精神的绝妙象征,在楚人的穿衣文化上演绎了纤细秀美、形式独特的造型特点。楚国服饰缘边、衣裾及衽部皆以曲线造型为主,深衣具象修身,其“衣裳连属”形制及剪裁的尺度使得整体造型纤长,凸显人体的曲线美。这既是楚人审美意识的流露,亦是楚文化艺术格调的显现。

(涂雨潇系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李正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设计美学研究)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