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理念观照漆艺创作及发展

2023-05-07 11:15:12 来源:文旅中国

湖北漆艺三年展是湖北美术馆自主策划推出的品牌展览项目,聚焦大漆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2010年“材质·方法·精神”、2013年“源·流”、2016年“时序”、2019年“器·象”之后,第五届湖北漆艺三年展以“变·通”为主题,强调在变化中思辨,于变化中开新局,将漆艺创作和研究的视野逐层打开。本文特邀策展人撰文,以期从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阐述漆艺的当代价值和漆艺传承的意义。

第五届湖北漆艺三年展(简称“三年展”)以“变·通”为主题,于近日在湖北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缅甸、西班牙、法国、美国9个国家147位漆艺家的近200件作品,既呈现了漆艺传统经典的一面,也呈现了一些打破传统和界限的创作方式;既呈现艺术思考的高度,也呈现工艺之美的极致;既呈现漆语言的探索研究,也从设计角度呈现漆艺生活的趣味,特别是一些影像、互动性作品以及面貌清新、富有巧思的漆艺作品,有效拉近了漆艺与大众的距离,引起了广泛关注。

▲ 结构对话(漆艺) 2019年 郑容宙(韩国)


(资料图)

强调思辨,注重影像传播

本届三年展对漆艺的“当下之变”和“未来可能”进行了开放式思辨与展望,致力于漆艺物性和精神性的延伸与拓展,建构其广泛的社会价值。

经过10余年对漆艺的研究,尤其是对漆艺发展痛点的研究,比如,技与艺的平衡问题、审美和功能与时代脱节的问题、漆语言的原汁原味问题、漆艺术的边界问题等等,笔者深刻认识到,传统认知与定式思维已经影响到漆艺的健康发展,所以本届三年展意在提供思辨语境,以期打通漆艺发展的痛点,将漆艺创作和研究的视野逐层打开。展览4个单元“致敬艺匠”“漆言思辨”“造物髹漆”“通变重塑”,即是以“工匠精神”“设计的责任与策略”“漆艺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可能”4个话题展开思辨与讨论,从而探索“变”的方向和方法,推动漆艺在变通中开新局。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三年展“致敬艺匠”单元首次尝试征集国内外重要漆艺家和传承人的影像资料,如中国漆艺界泰斗蔡克振、北京雕漆传承人文乾刚、安徽犀皮漆传承人甘而可、山西新绛云雕传承人陈勤立,日本、韩国国宝级艺术家大西长利、金圣洙等人的珍贵影像资料,生动呈现了漆艺界前辈可书可感的历史担当和开拓性,分享他们闪光的思考与经历,致敬前人也滋养后人,更意在影响更多漆艺创作者注重影像资料的积累和梳理,以建立漆艺影像资料库。同时,让观众在欣赏国内外最具特色的漆艺作品之余,还能通过影像直观了解经典技艺之美,真切感受艺匠的高度与风采。

不囿于物和艺术

探寻介入现实的可能

本届三年展在策展理念上大胆创新,在“通变重塑”单元呈现了漆艺更多元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既有以漆为纽带的在地艺术项目,也有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研究项目或数字交互体验项目,以及装置、影像等实验性表达。作品不再是“物”的概念,也不囿于艺术的层面,而是努力探索漆艺介入现实的可能性,试图进一步打开边界。

▲ 刘善林“原乡原生原创”在地艺术项目

刘善林实施的在地艺术项目“原乡原生原创”,让我们看到活态传承的可能,以及漆艺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潜在能量。十堰市竹溪县是优质天然漆原产地,同时盛产韧性好的龙须草。当地先民用一根针、一根线,编草成胎,髹漆成器,做成“三不碗”(不烫手、不得病、摔不坏), 给老人小孩用。艺术家带领竹溪县新村民溯源这一传统,并用漆艺美学在十堰市打造漆民宿,在溯源的同时也努力构建新的在地漆文化。从乡村到城市,从质朴到精致的实践中,融入了艺术家从生活到艺术的思考。

李鹏飞田野调查作品《227种子计划》走访了山西227个古村落,每个村搜集1颗特色种子髹漆保存,比如花卉、蔬菜、水果或豆谷等,再配以黑色小漆板上的文字记录这颗种子名字、来自哪个村,试图用不朽之漆传不朽文化。

武汉纺织大学刘思捷博士组建团队开发了一款《漆与家》虚拟游戏,作为漆艺数字交互体验项目来参展。观众在游戏中了解漆艺流程,体验创造的乐趣,反响非常好,不少业内专家认为这一项目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和文化交流。这一尝试不仅拉近了大众与漆艺的距离,更是对传统漆艺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的一种有益实践。

杭州“融设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传统材料和工艺的解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共享给全球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再生和当代设计创作。他们曾研究过大漆,本届三年展邀请他们共享研究成果让更多人受益,免去重复研究与试验的时间。展览展出了50件大漆材料研究样片,以及2张体系庞大的研究图纸,从中可见他们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研究思路开阔而清晰,具有启发性。除了作品的呈现,这种成果的共享也是三年展积极推动之事,以期产生更大价值。

《我与漆》是一件自述影像,作者刘涵从医学专业转行漆艺创作,其青春逐梦之旅可谓是如诗如画:喜欢复古车就学了西班牙语飞去古巴看老爷车;喜欢海豚就考了10张潜水证方便去大海里看海豚;喜欢猫科动物就去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喜欢漆艺就攒假期去轮岛看漆器,然后一边在医院工作,一边每个周末往返于上海、福州跟老师傅学漆艺,最终辞去医院工作,专职做漆。这种韧劲让笔者为之动容。虽然她的漆艺作品很精美,但通过影像娓娓道来她与大漆的缘分、她的热血青春,从中所传递出的追逐美好、热爱生命的态度,比漆艺作品本身更具价值。视频中有这样一句话:“农民种粮给你吃,工人织衣给你穿,你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这是一个画家在3岁小孩心里种下的种子。”那么,刘涵这种年轻人应有的生命姿态,正是笔者想在观者心中种下的种子。

用漆艺塑造温良风尚

本届三年展并不以物的创造为终点,而以漆艺的社会价值及其与当代生活关系的重塑作为更高目标,努力探索漆艺从物态衍化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或“价值观”的可能。这是本届三年展的大胆想象,也是对漆艺思考的进一步提升。时代变局中,漆艺如何更具温度,一直是笔者反复思考的问题。漆艺能否真正传承下去,一定要与更多人建立联系,一定要找到漆艺在当代更大的社会价值。停留在艺术创作或是消费的层面,都太过狭隘浅表。

剥开漆艺的外壳,我们在“髹”与“饰”的经验中可见珍贵的民族智慧,一种应对人生无常际遇的温良品质。比如说易腐物髹漆,永存;破损物髹漆,再生;废弃物髹漆,变废为宝。这不仅是一种造物智慧,更是一种处世哲学,漆艺教会我们怎样与周围的人和世界相处,怎样与过往或是自己和解再生。

通过展览一方面尽可能呈现漆艺丰富的语言特质和创造力,一方面引导公众欣赏漆艺温润含蓄的美,更在了解其万物可漆的包容性和保护、装饰、修复等功能性之后,感悟其中蕴藏的可贵品质,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积极塑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风尚,这可能是漆艺更大的价值。

2023年5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以人文理念观照漆艺创作及发展》

↓ ↓ ↓ ↓ ↓ ↓ ↓ ↓ ↓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