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艺术的种子”行动在郴州五盖山三口洞联校开设书法课堂 湖南省文化馆供图
【资料图】
10年,1500多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全国25个县,行程上万公里,为8000多名偏远地区留守儿童送去1.1万堂艺术课……这是湖南省文化馆“播撒艺术的种子”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艺术帮扶计划的成绩单。这串数字背后是怀揣艺术、跋山涉水的文化志愿者与渴望艺术、翘首以盼的孩子的双向奔赴。
“播撒艺术的种子”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艺术帮扶计划文化志愿行动是湖南省文化馆组织开展的一项品牌公益文化活动,于2014年在湘西十八洞村启动,以关爱偏远山区留守儿童为工作重点,以艺术培训、文艺演出、展演展览为载体,为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送去高质量的艺术课,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种下艺术的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的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将文化和时代所需相结合,彰显‘群文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作为。以文化志愿服务的形式在孩子们心里播下艺术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发现艺术的美好,并通过追求艺术的美而感受生活的美,最终用美来回报社会。”该项目负责人、湖南省文化馆副馆长周固坚说。
五盖山镇是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最为偏远的山区乡镇,该镇南部的狮子口村、栗木水村、小坌村等几个村只有一所小学——三口洞联校。学校一年级至五年级只有4个班,在校学生130余人,在职在编的9位教师中无一名艺术专职教师。2018年5月,“播撒艺术的种子”走进三口洞联校,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在学校开设音乐、舞蹈、器乐、昆曲、美术、书法六门艺术课,由湖南省文化馆统筹,苏仙区文化馆负责组织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学校上课,为孩子们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艺术培训机制。
5年多来,先后有500多位文化志愿者在三口洞联校开展艺术培训245期,服务时长近500个小时。如今,三口洞联校的孩子们有了稳定的艺术课堂,学校的相关教师也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艺术教学技能,学校还组建了儿童文艺队伍。
2019年至2022年间,“播撒艺术的种子”行动在杉木桥镇贝家乐留守儿童培训学校、通津铺镇家乐园留守儿童培训学校等共计开展了近700个课时的培训教学,22名文化志愿者参与教学,培训辅导留守儿童500余人次,并先后举办了4次成果展,为慈利县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绚烂的艺术天空。
除常规艺术课外,“播撒艺术的种子”行动到哪里,还特地为那里的孩子开设其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特色艺术课程。例如,三口洞联校的昆曲课程就是结合郴州的昆曲特色开设的,由当地昆剧团的演员志愿者来校授课。
在湖南娄底新化县,“播撒艺术的种子”行动与新化山歌传承发展紧密结合,让少年儿童感受新化山歌魅力,了解新化山歌的历史传承,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洋溪镇中心学校学生邹梓涵在听了文化志愿者、新化山歌传承人陈福云的课后,被新化山歌深深吸引,通过几年的学习,他多次在学校活动中演唱新化山歌,还多次登台参赛。2017年至今,“播撒艺术的种子”在新化县偏远农村地区开设美术、书法、新化山歌、朗诵、舞蹈等课程,累计培训学生2000余人次。通过培训教学,挖掘了一大批热爱新化山歌的儿童,成立了“新化山歌留守儿童艺术团”,并带领艺术团的孩子走出大山,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播新化声音。
10年来,“播撒艺术的种子”还帮助所到之地建立了村级和校级留守儿童乐团、舞蹈队、山歌演唱队等儿童艺术团,并通过培训当地教师等形式,使艺术的“种子”真正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湖南省文化馆的统筹下,各级文化馆还经常为参加艺术培训的孩子们举办成果展演、作品展览等,一有机会就带他们走出大山,走上更大舞台,展示展览艺术学习成果,为他们创造艺术学习、对外交流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从2019年开始,“播撒艺术的种子”走出湖南,走进宁夏永宁县闽宁镇黄夷小学、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小学等地,搭建跨省志愿服务平台,帮助更多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实现艺术梦想。
湖南省文化馆党委书记、馆长叶伟平表示,“播撒艺术的种子”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艺术帮扶文化志愿行动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形式,创立了面向农村、学校和特殊群体的文化志愿服务新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了文化志愿服务合力,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正如这项艺术帮扶行动的名称一样,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播撒艺术的种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偏远农村地区艺术帮扶的常态化机制,期待艺术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叶伟平说。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