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戏曲是演给观众的,离开观众戏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缺乏青年观众戏曲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戏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争取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逐步改变戏曲观众结构,走出观众老龄化的困扰,实现戏曲观众青年化。
过去一直有个说法,青年人不喜欢戏曲。无数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个伪命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创作的作品《阿Q与孔乙己》《程婴救孤》《风雨故园》等多次进校园演出,无论是在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是在国外的罗马大学、洛杉矶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俄勒冈州立大学,都能引起中外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他们都有一种和戏曲相见恨晚的感觉;全国剧协系统开展的校园戏剧节、小梅花荟萃活动等每届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参与;全国高校的戏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像昆曲《长生殿》这样的大型经典剧目也得以排演。
事实上广大青少年不是不喜欢戏曲,而是很难接触到戏曲。由于升学、生活等压力,广大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走进剧场看完整的戏曲演出,感受不到现代戏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头脑中对戏曲的概念是人云亦云的诸如“节奏慢”“观念陈旧”之类的说法,其实那是戏曲的老祖母,戏曲在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蜕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升级换代、脱胎换骨,早已出落成楚楚动人、青春扑面的少女了。这就更凸显了中宣部牵头在全国发起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重大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院团、学校认识不到位,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看成一项“任务”,能清唱就不彩扮,能演折子就不演整剧。中小学生很难从这些陌生的唱段、折子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应试教育背景下,一些学校担心演出影响学习,岂不知看戏本身就是学习——“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希望参演院团能上升到关乎戏曲未来与希望、学校能上升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认真开展这项活动,尽可能演完整的大戏,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们完整认识戏曲唱念做打的全貌,充分感受戏曲博大精深的魅力,进而爱上戏曲,成为戏迷,甚至成为未来的戏曲从业者。有了源源不断的青年观众和青年人才,戏曲就有了青春活力,有了发展的强大后劲。
面对全媒体时代对戏剧带来的新冲击,戏曲界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借助新媒体培养青年观众。限于时空因素制约,很少有机会走进实体剧院的青少年网友,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接触到戏剧演出。虚拟的空间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自由,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沉湎于一种爱好,那样会产生审美疲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注定他们会对新鲜事物保持兴趣。不要以为传统艺术对于青少年就意味着陈旧,没有接触过就是新鲜的。只要我们能够奉献出精品力作,一定会让他们一见钟情,进而把青年观众从虚拟空间引向实体剧场。从大的趋势上讲,随着文化自信的进一步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迎来新的复兴,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垂青,民族戏曲艺术也可以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总之,戏曲与青年的心灵距离要远比空间距离近得多。与其把精力花费在讨论青年喜不喜欢戏曲上,不如赶快拿出实际行动来缩短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一见钟情的前提是见到,不见到怎能钟情?全国戏曲界要高度重视培养青年观众,赢得了青年观众,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才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