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讯:非遗 | 祖孙三代薪火相传 演绎汉绣指间传奇

2023-02-02 17:11:19 来源:教育快播网

2月2日,由湖北省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主办,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博物馆、江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薪火相传、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幕,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展览以汉绣世家任本荣祖孙三代传承人作品为主体,分为“锦绣相承”“奉道斋僧”“衮衣绣裳”“眉寿颜堂”“香闺绣阁”五个单元,不仅有人们熟知的《古黄鹤楼》《九头鸟》,更有许多特色绣品如十八罗汉、老龙帐、绣被椅披等。观众可以在珍藏的清代老绣片上看到岁月沉淀的美,从缤纷亮丽的装饰画中感受浓浓的民俗风情,在精美的戏衣、华服上看到匠心传承,从丰富多样的实用品中感受生活的雅趣,充分领略汉绣的独特魅力。


【资料图】

“薪火相传、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

手执时光针线,绣出楚风汉韵。透过一件件绣品,任本荣、任炜、王炜佳祖孙三代薪火相传、演绎汉绣指间传奇的故事,动人心弦。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州、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绣融汇南北绣法之长,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2008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做到齐平顺,绣活儿才够俏皮”,在汉绣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炜佳的记忆中,这是外公任本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任本荣是已故中国刺绣艺术大师,1935年4月出生于汉口绣花街的过街楼,年仅12岁即拜绣铺老板胡品阶门下,从此与汉绣结下不解之缘,推广汉绣文化半个多世纪。

为保护和抢救汉绣,扩大汉绣知名度,任本荣花费近20年时间,抢救性恢复了200多件汉绣精品、400多张汉剧服饰图纸,并先后筹集数十万元去苏州购买布料和绣花线,搜集大量清代汉绣残片,加工整理出2000多种汉绣绣样。

“我平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汉绣。”回顾其一生,点滴中都是任本荣对汉绣割舍不断的情缘、对汉绣的坚持与热爱。

“薪火相传、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

在父亲任本荣的影响下,上世纪70年代,14岁的任炜开始学做汉绣加工制品,习得一身好手艺。成家为母后,任炜开始一心一意帮父亲打理工作室。与父亲重设计不同,任炜爱在绣工上下功夫,并尝试创新。任炜曾绣过一幅王昭君像,给她做了个“红色渐变指甲”。对此父亲认为她有悖传统,可她坚持:“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不同,我想把时代理念融入作品中。”

理念可以创新,初心却要坚守。任炜说,她始终牢记父亲的一句话:“真正的汉绣传承人,不能以大师和艺术家自居,始终要做好手艺人的本分。”

目前,任炜是汉绣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参与了汉绣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轻“万花杯”金奖。由任本荣设计、任炜制作的两幅汉绣作品《九头鸟》和《古黄鹤楼》,曾登上热播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

“薪火相传、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

沿着外公任本荣、母亲任炜的足迹,王炜佳也走上汉绣之路。初中起,她就跟着外公和母亲学手艺,高中毕业后进入外公的工作室,从资料整理、刺绣实物搜集等工作做起,“外公那一辈学刺绣,都是师父手把手教,有些程序并不规范。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统一模式,将基础训练规范化,培养人才”。

作为最年轻的汉绣武汉市级非遗传承人,王炜佳积极投身“汉绣进校园”活动。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她自学简单手语,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教授33个学生汉绣的基础针法及装饰针法。“希望能够更好地去做好传承工作,我是传承人之后,有责任跟义务去好好地把这个项目宣传推广出去。”王炜佳说。

在原汁原味保留汉绣技艺的基础上,王炜佳十分注重设计创新,“要设计出更贴近现代生活方式的作品,让来源于生活的汉绣回归生活”。

祖孙三代共同传扬汉绣文化,不断将汉绣风采展现给世人。传承非遗、书写匠心的故事,仍未完待续。

(图片由瞿祥涛拍摄)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