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空中楼阁》教案(5篇)

2023-03-18 18:36:43 来源:教育快播网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一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资料图)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五。拓展阅读

读下面一段短文,我们或许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想急切地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

—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注: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一定还要围绕文章的内涵会发散思维,要能自圆其说,侧重一点来读。如想象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大自然,向往清幽闲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象成“李白”、“欧阳修”则可谈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一样,文人笔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赋予了灵性,与文人在心灵上有了灵通,达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审美境界。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的: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阅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

绚烂:灿烂。

柔静:柔和恬静。

宁谧:安宁、安静。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par

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三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四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五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抒情散文。《我》在处理情和景的关系时,注意把它们置于和其他景物的联系之中,“小屋”不是孤立的小屋;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小屋;从而愈显出小屋独具的美。吴乔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我》这篇散文也是如此,写“空中楼阁”正是为了抒发作者憧憬美好事物的真情实感,多以“情乐”为主宰,所以文中充满了“乐景”。

1、关于情与景的关系,古人和外国著名作家有许多真知灼见,略举一二做为我们阅读赏析诗与文的借鉴:

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姜白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范晞文:“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触而莫分也。”

谢榛:“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景多则堆垛,情多则暗弱,大家无此失矣。” 李渔:“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家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王夫之:“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研,独景则滞。” 田同之:“词中情景不可太分,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况周颐:“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

2、关于虚与实

蒋和:“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布颜图:“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茫无定象,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故古人殚思竭虑,开无墨之墨,无笔之笔以取之。”

恽格:“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3、关于隐与显

康德:“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虽然没有目的,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

刘知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不亦大哉。”

沈德潜:“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元好问:“‘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榭榛:“妙在含糊。”

《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黑格尔:“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