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奔腾入海、一跃边塞,早在千年前,东营与疏勒的缘分便在驼铃声中孕育。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虽相隔万里,千年的缘分在时代的呼声中再度书写。
山东省东营援疆指挥部自2020年3月山东省第十批东营市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肩负重托,奔赴疏勒县援疆岗位,接过了对口支援疏勒的“接力棒”。按照抓实干部人才队伍管理这个根本,围绕项目建设这条主线,聚焦民生、智力、产业、就业、文化等七大重点任务的“1+1+7”总体思路,有的放矢找准援疆工作痛点、解决援疆工作难点。砥砺奋进,引领带动受援地产业发展、保障改善当地民生、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当地文化交融,全力推动疏勒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续写了东营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崭新篇章。
民生援疆,用爱聚力幸福生活
(相关资料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群众有需求,援疆就有行动。在民生援疆方面,东营援疆指挥部坚持办好解难帮困实事,从基层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领域入手,落实到群众的吃穿用度,医疗、教育、生产全方位覆盖,不断提升援疆“民生温度”。
医疗卫生方面,疏勒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诊疗设备严重不足。东营援疆指挥部投入援疆资金420余万元,对医院整体院落功能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新建设了住院大楼,对原有楼房上下水管设施、电路、消防管道等进行了改造,并采购先进的医疗设备,让百姓在家门口便能看上病、看好病。
东营援疆干部许多良,在担任新疆喀什疏勒县塔孜洪乡卫生院院长一年多的时间里,见证着卫生院三天一个小变化、五天一个大进步,全疆首个在基层卫生院中建立EICU、全疆首个在基层卫生院引进远程心电诊断系统、南疆地区首个在基层卫生院引进国内最先进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系统……他和所有援疆干部一起紧抓慢赶,用心务实,这样的实事不是个例。
三年来,省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3.56亿元,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纾群众之苦,解群众之难,实施各类援疆项目25大项、596小项,带动医疗水平整体提升,优化整体教育办学水平。一个个民生项目建立,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力援疆,用心推动“造血”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营援疆指挥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模式,按照高层次人才引领、中坚力量壮大、基层队伍培育“三措并举”的思路,精准引进培育急需急用人才,为疏勒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千余名援疆干部人才先后奋战在援疆工作第一线,大力发展“青蓝工程”“工匠联盟”“种子教师”等项目,带动培养了一大批当地医疗、教育人才,进一步提升疏勒县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水平,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此外,东营援疆首次采取“一市包一校”模式,从山东4个地级市选派40名教师,从全省选派37名援疆医生,对疏勒县八一中学、疏勒实验学校、齐鲁疏勒二中、东营第二希望小学4所学校以及疏勒县人民医院、塔孜洪乡卫生院2所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
疏勒县技工学校副校长、东营技师学院教师王岩说:“我们来这里工作,就是尽量把自己的所学所知留在当地学校,为当地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全方位提供疏勒县自身“造血”能力,智力援疆行动还采取了开办“齐鲁先锋”网校等培训措施,将全县15个乡镇、228个村、21个社区的“班班通”设备进行链接,开展常态化科技、文化、国语等教育,有效缓解乡村人才培训阵地不足的问题,为乡村人才振兴持续注入活力。
产业援疆,用力灌注发展活水
富民兴疆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打牢人才基础的同时,仍需做大经济规模,持续注入发展活水。产业援疆行动大力实施“消费援疆”工程,拓展鲁疆两地市场交流对接渠道,加大消费援疆力度,通过嫁接“山东优势”,孵化“新疆品牌”,助力疏勒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新疆特色农产品外销推介的同时,东营援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产业援疆的第一要务,聚焦疏勒县当前急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围绕户外体育用品、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精准招商,主动邀请客商到疏勒进行考察调研,吸引了一批标志性、专业性的龙头企业进驻疏勒。
东营援疆指挥部通过招商引进行业百强企业威海宝飞龙钓具有限公司。在该企业的带动下,新疆豪仕达户外运动有限公司、新疆拓福户外运动有限公司、新疆信诺巧夫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等13家户外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相继落户疏勒县产业孵化园,有效填补了新疆地区户外体育用品产业的空白,并量身打造了疏勒县户外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为疏勒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自投产使用以来,疏勒县户外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固定资产总投资过亿,使用标准厂房60000平方米,生产的高中档碳纤维钓竿、碳纤维自行车、碳纤维钓台、冲浪板、皮划艇、冲锋舟等产品远销欧美及日韩,年产值达10亿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疏勒县户外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已发展成为新疆地区规模最大、用工最多、产值最高、最具活力的户外体育用品产业基地。
产业援疆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精准发力,实现招商引资的不断突破。受援地专属引进的企业福利到民,项目建设持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疏勒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了肥沃土壤。
就业援疆,用功做好踏实实事
手中有粮,心就不慌。援疆工作落实到人,稳就业促发展,提供大量优质岗位,着力解决受援地群众的发展问题。东营援疆干部、塔孜洪乡党委副书记张宝业表示:“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不能简单一给了之,终归还是要靠市场,形成持续性的增收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周边农民,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例如引进山东水发集团投资10.6亿元在疏勒县建设新疆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建成7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65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1000座日光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以及水发农校,每年可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0名。经过培训,村民穆萨·约麦尔成为一名山东水发蔬菜产业园工人,“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有稳定收入,不仅能照顾家人,还能学到蔬菜种植技术”,很多群众都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引进国内西瓜产业知名品牌——山东潍坊郭牌西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在疏勒县建设“蔬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1座1008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和106座共计44万平方米的冬暖式日光大棚,带动就业2000余人。
众多的岗位引进极大促进了就业,除了劳动致富,东营援疆行动还充分考虑疏勒县群众实际劳动力,对于没有劳动能力、不具备劳动条件的村民,采用分红等形式助力生产。“鲁疆情”食用菌项目的持续推广,推动了“村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菌类特色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吸收54户困难群众入社,当年实现分红30余万元。
东营援疆指挥部三年里累计引进项目210余个,计划总投资180余亿元,助力上万群众自主生产,为疏勒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文化润疆,用情深入群众内心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润疆工作始终坚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东营援疆指挥部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通过深入挖掘全国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潘玉莲连续30余年致力民族团结的典型事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此外,文化润疆行动将两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融入到艺术创作中,邀请国内一流专家与自治区杰出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历史音舞诗剧《班超》。该剧以汉简、汉字、汉马、汉画四个汉代典型元素为主,结合新疆各地出土的汉代文物、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代表的艺术元素,构建出整个舞台场景,传递出中华文化广博、深远的特质,让观众从美妙的感官体验中体味文化的奥妙。
同时,为进一步促进鲁喀青少年之间交流交融交往,东营援疆指挥部举办“鲁喀两地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新疆青少年亲自走上了山东的土地,近距离接触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体验式观光交流中开阔视野,加深了儿童之间的友谊。
一部部赏心悦目的作品,一场场友好交流的活动,让脱贫攻坚变得诗意盎然。在群众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开展政策理论和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充盈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援疆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援疆干部人才与各族群众感情上有纽带、文化上有认同、思想上有共鸣。
东营援疆干部人才日夜兼程,用爱、用心、用力、用功、用情,全心全意为受援地群众服务。从“带进来”物资、人力,即时解决受援地群众的棘手问题;到“留下来”产业、人才,按需打牢受援地蜕变的命脉根基;再到“走出去”产品、交流,大力灌注受援地发展的活水源泉,东营援疆让受援地群众家中有粮、眼里有光、心中有希望。三年攻坚,大爱无期,短暂的相遇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落寞,两地友谊在时代的呼声中书写着更多的可能。
黄河之水润天山,山东省第十批东营市援疆工作任务成效显著,为援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相隔万里,却鲁疆同心,援疆的种子势必会在祖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芽,为中华儿女留下宝贵的记忆。
(来源:中国山东网)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